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商业银行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科学设定信贷计划,不得组织运动式信贷投放”。这对于增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服务好此类企业,打通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除了要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更重要的是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实践中,监管部门也要多措并举,积极为商业银行疏通道路,包括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整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以及支持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打通商业银行补充一级资本的渠道等。
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来说,要想提升信贷投放能力,部分银行也要改变以往过度关注短期利润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长期受损对银行机构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从具体举措上来看,一方面要优化内部绩效考核的方式方法,要从中长期利益着手,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银行在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做到增强内源资本与拓宽外源资本补充渠道双管齐下,既要适当提高利润留存比例,夯实核心资本,还需加大资本工具创新,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对上市银行而言,除了股权融资外,还可以发展债券融资等多种资本工具。
在增强信贷投放能力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降低对个人房贷的依赖程度,压缩对过剩产能领域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的支持。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信贷投放结构是与经营效率、盈利以及风险紧密相关的,更合理的信贷投放结构,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时期更加有效地配置信贷资源,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诚然,在优质资产难寻的环境下,可以理解商业银行选择将大量信贷资源投放到违约率较低的个人住房贷款,但信贷投放的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分散信贷投放的行业风险。
事实上,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引导商业银行积极调整信贷政策,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对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推动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国银保监会也多次提出银行业需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以推动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目标、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制定差异化信贷投放策略。
当前,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仍有不足,要打通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应结合企业特点科学制定项目,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专业能力,综合行业结构、客户结构等多个因素,建立动态调整信贷结构的长效机制。要做到深入企业内部,挖掘和了解企业需求,并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等生态圈。只有真正做到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才能将风险最小化、将效益最大化,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赢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