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锦江碧水寄深情
——记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人芦忠华夫妇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芦忠华夫妇在锦江上打捞垃圾。 (资料图片)
芦忠华夫妇生活在船上的家。 (资料图片)

一条船、一个网兜、两个箩筐,记载着贵州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人芦忠华夫妇12年巡逻打捞的足迹。

锦江,是铜仁市的母亲河,为了一江碧水,芦忠华夫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边瞭望边打捞河面上的垃圾,在执着坚定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每天摇着小舟漂泊在碧水蓝天间,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芦忠华给记者讲述着他们夫妇俩的锦江情。

“每天早上6点上船,直到晚上7点后才下船回家,有时候遇到值班或者突发情况要一直干到凌晨。”妻子胡孟君看到丈夫芦忠华这么辛苦,2012年毅然决定跟他一起干,于是她成了打捞队唯一的女性。

胡孟君说:“跟芦忠华结婚后,天天跟着他下水,不仅练就了好水性,而且还具备了可以和他一起在船上工作的条件,同时上船一起工作也解决了他之前在船上饥一顿饱一顿的问题。”

芦忠华夫妇每天和队友们负责长约12公里、面积约350万平方米锦江流域的垃圾打捞工作,对落叶、被丢弃的垃圾、突然漂浮的“水锅巴”实施打捞和处理。

有人讥讽芦忠华:“一个月那点收入,还拉着老婆一起干,值得吗?”芦忠华总是朴实地笑笑,回答永远是那句:“我们虽然辛苦,但换来这一江碧水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凭借水况熟、水性好、经验足,芦忠华被推选为队长。芦忠华清晰地记得,他的队员中,有仅干了1个小时就丢下工具下船走人不干的,有干半天走的,有的坚持了1个月还是觉得吃不消走了。前后走的人多达30人,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老将。

为了便于工作和管理船只,2014年芦忠华夫妇索性把家搬进了宽不足1.5米的小船上,吃住都在船上。直到2018年5月份,区环卫局安排专人管理船只,他们才搬回家中住。芦忠华说:“住在船上3年多,我们全年有300天都在江面上。”

2006年至今,芦忠华用坏的清理船就有2条。以前的清理船没有机械动力,全靠人划,一个来回要3个多小时,芦忠华时常清晨5点出门,直到晚上12点才收工。最多时他每天能打捞10多吨垃圾上岸。

“偶尔我们也会从河里救起不慎落水的人。”芦忠华说,他们工作之外干得最多的是救人,每每看到被救的人平平安安,就觉得很开心,毕竟救了一条人命。

回忆起这些年来救人的事情,芦忠华感慨良多。记忆最深的是2009年冬天,芦忠华看见江面上漂来一个黑色塑料袋,赶紧开船去打捞,刚靠近就听到婴儿的哭声,他赶快把袋子捞起来,打开一看是一名男婴。芦忠华赶紧脱下外衣把孩子裹好抱起,拨打110,将孩子送到桐梓巷派出所。芦忠华说:“打捞垃圾本就是我的工作职责,但救人,感觉责任重大。”

一次在下南门刚刚收船上岸,突然发现一名5岁左右的小男孩落水,芦忠华来不及多想,纵身一跃跳进桥下水中,将孩子救起。孩子看上去已没有生命体征,凭着经验,芦忠华将孩子倒立,用手不停地揉孩子的肚子,半个小时后,孩子的喉咙淌出一股水,随后孩子大哭起来,孩子得救了。

在江上打捞这么多年,芦忠华亲自救起的小到襁褓婴儿大到中年妇女近30人。回忆起救人的一幕幕,芦忠华内心分外沉重,他希望今后捞起的垃圾再少一点,落水的人再少一点,那样锦江就更加洁净,更美了。

芦忠华出生在锦江岸边的桐梓巷村,从小就在锦江边上长大,对家门前这条锦江河有很深的感情。

1998年从铜仁皮革厂下岗后,养猪、开船、卖肉、捕鱼……芦忠华都干过。2006年,他发现市民向锦江倾倒垃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河面上漂浮的垃圾越来越多,于是他选择划船打捞垃圾,一心只想还锦江一河碧水。

“算起来这12年捞起的垃圾都可以填满半条锦江了”,芦忠华有些夸张地说,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工作的辛劳程度。据碧江区环卫局局长向宇估算,目前环卫队共有25人,15艘保洁船,每天从锦江河打捞上岸的各种垃圾至少有3.2吨,一年下来就是上千吨。

如今,锦江越来越干净,钓鱼的老人、散步的市民、游览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