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改革开放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高红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多年来,航天科工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拓展及产品研发,掌握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出一批又一批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产品,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圆满完成了多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任务,一系列大国重器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路径,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创建了我国首个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实践证明,高科技人才必须走出“象牙塔”,高新技术成果也必须走出展览室走向市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三是以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管理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搭建企业专有云和公有云平台,大力建设“智慧企业”平台,集聚航天科工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制造资源深度协同和共享。作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航天科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建立了专项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创新、在职创业”,引导并帮扶社会“双创”项目近5000个;探索形成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推出“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跟随性的保障支撑,能够放大技术创新对于提升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的作用。

多年来,航天科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落实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主动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瞄准部分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的创新目标,努力发展“导致技术换代的原创技术”“导致产品替代的颠覆性技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同时,推动国际用户更加便捷地分享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果,为实现和平利用太空美好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是主动服务国防建设,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始终坚持强军首责,重点加强世界新兴战略科技领域、国防新型装备和科技前沿技术发展,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产品研发,努力形成新一代装备发展格局。重点在空间运输系统、空间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领域推进商业化运作、高性价比、产业拉动作用强的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三是主动服务国计民生,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入开展智能协同云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研究,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在各类智慧产业领域的应用,为优化公共事务管理、生产性服务、商业服务以及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公共平台及适用技术。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