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改革开放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9年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天科工:
谱写航天发展时代新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上图为交会对接雷达指引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精准对接。 (资料图片)
上图为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右图为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落地前的瞬间。
(资料图片)
图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的导弹方队。 (资料图片)

当战士们在朱日和的原野上驾驶着导弹战车庄严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当观众们为《战狼》中导弹出鞘的那一幕热血沸腾,当奥运火炬在珠穆朗玛峰成功点燃,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些定格于历史中的精彩瞬间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有无数高新技术支撑,其中就包括中国航天科技。

多年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光荣使命,矢志不渝地铸造“神剑”,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一系列装备为我国构建攻防装备体系、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国家战略

建设航天强国

作为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航天科工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转型升级,一手狠抓防务装备、航天产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手狠抓新模式创建及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培育工作,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航天科工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连续11年在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列A级,连续3个任期荣获“业绩优秀企业奖”,连续3个任期荣获“科技创新企业奖”,作为牵头单位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及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航天科工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46位。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主力军”之一,航天科工积极推进“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圆满完成了从“神一”到“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各阶段保障任务,并为“嫦娥”登月、“北斗”组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面对全球商业航天逐步兴起的新商机,航天科工在全力完成防务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大力开展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平台、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技术研发,形成了一系列成本可控、使用方便的航天产品,具备面向用户提供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应用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等能力,创造了较好的商业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目前,“五云一车”商业航天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快舟”火箭圆满完成两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天鲲”卫星拓展了我国小型低轨通用卫星平台型谱。

同时,航天科工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搭建起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统计显示,航天云网正在为来自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68万企业用户提供服务,协作采购需求发布金额达5763亿元,平台整体成交额超过3000亿元。同时,INDICS国际云平台已实现7种国外语言环境上线运行,注册用户达16930家,境外发布需求额超过51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上旬,该平台已形成数十个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及智能化改造应用实践案例,可普遍缩减研发设计周期30%至45%,提高生产效率25%至60%,降低成本10%至30%,减少用工30%至60%,有力促进了工业服务、工业设备和工业产品的社会化集成共享、优化配置和业务协同。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航天科工还积极谋划并持续推进国际化经营发展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全球优势资源协同合作,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航天科工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企业及办事机构。

2017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航天科工与西门子签署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战略合作协议,与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白俄罗斯工业部等政府或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航天科工国际化经营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0.8%,“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国际化经营收入较“十一五”翻了近两番,国际市场服务能力与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服务国防建设

履行强军首责

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仪式上,由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10余型导弹装备和1型后勤保障装备通过朱日和阅兵检阅台,再次接受党和祖国人民的庄严检阅。同时,各型装备在全军战略战役集训和国际军事比赛中表现优异,展现出我国维护世界和平和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同时,航天科工装备从未缺席历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从1996年以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之名参展,首次揭开中国航天工业的神秘面纱,到2018年携七大装备体系参展,航天科工作为中国全系列导弹装备专业研制生产单位的风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此,航天科工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技术”创新,推动“新三化”和微系统技术普遍运用,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创造了我国国防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圆满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飞行试验,用大国重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攻防装备体系,构筑起我国领土、领空、领海的钢铁长城,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夯实了基础。

服务国计民生

推进军民融合

航天科工提出“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凭借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促进了产业、行业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近年来,在国际宇航联大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和展会上,航天科工的身影频频出现,多次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同行的关注。同时,航天科工还每年举办以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激光产业、智能协同云技术与产业发展、智慧产业等为主题的高峰会议和论坛,以期汇聚最新发展成果、交流未来发展设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部分战略性创新领域的牵引能力逐年上升,新业态体系建设轮廓逐渐清晰,并在商业航天、工业互联网、激光技术产业以及信息安全等领域取得诸多实质性成果。

比如,“金税、金卡、金盾”三大工程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运行;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航天安保系统成功为北京奥运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提供保障;建设实施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出入境管制系统自助旅客通道及珠海公路口岸珠澳合作查验自助通道,助力提升旅客通关体验,提高通关效率;“天网一号”系统、高空楼宇灭火系统等产品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可以穿在身上的便携式空调有效解决了夏日室外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降温问题……一系列航天高科技产品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航天科工将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中推进“两大目标四步走”战略,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贡献航天智慧、航天方案、航天力量,向着“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砥砺前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