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一带一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智慧和汗水添彩中塞合作
——记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
本报驻达喀尔记者 郭 凯

日前,中国第六期援助塞内加尔农业组举办了为期3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40多位当地农民参加了培训。前来调研的中国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院长常和喜、中国驻塞内加尔经商处参赞韩晓飞、塞内加尔农业部特别代表努阿·库芒等中塞嘉宾给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谈到此次培训的感想,当地农民保罗向记者表示:“中国农业组的培训非常好,我在这里学到了非常实用的蔬菜种植技术。中国老师还亲自带着我们到田里,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等,让我们受益良多。我跟着中国农业组学习种菜有一年时间了,自家蔬菜田的产量质量都提高了很多,收入也比以前高了。此次培训结束后,我还会继续向中国农业专家请教。”

来自湖南益阳的农业组组长周建鹏与队员们一起,来塞内加尔已有一年半时间了。根据中国与塞内加尔两国政府2017年2月8日和2月16日换文规定,中国政府同意承担援助塞内加尔第六期农业技术项目,具体实施任务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派遣1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塞内加尔,项目专家分为蔬菜组和水稻组,其中蔬菜组7人、水稻组6人。指导塞方种植蔬菜和水稻,培训塞方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农用物资,项目期限为3年。谈到农业组的工作,周建鹏表示,虽然这里有许多国内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全体农业专家组成员一直牢记身份,严格遵守援外纪律,用智慧、汗水、耐心和坚持,描绘着中塞农业合作的美好蓝图。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3年工作期限到了,农业组要给当地留下什么?这是周建鹏和全体专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们将农业组的工作思想概括为3个目标:首先是要传播一种理念。更新当地农民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不仅要改变当地农民传统粗放种植习惯,还要培养当地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要留下一片沃土。本期农技组在最初的方案中就明确提出改善基地土壤。在农业蔬菜组基地,以前因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十分严重,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为此,中国专家通过分析决定大量使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实践证明,大量施用有机肥后的土地,作物生长后劲足,品质也明显提高。

再次是教会一批技术。结合塞内加尔当地实际情况,农业组专家因地制宜,教当地农民一些实用技术。目前,农业组总结推广了塑料膜覆盖避雨育苗、废水管育苗、带土移苗等18个当地常见品种蔬菜的种植技术,并推广了苦瓜、莴笋、冬瓜、四季豆等10种中国品种蔬菜,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针对花生是塞内加尔主要经济作物这一特点,中国专家们开始试种中国花生品种,对推动塞内加尔花生生产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针对中国农业组的工作,努阿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塞农业合作一直是两国双边合作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塞内加尔是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何让他们学会并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关系到塞内加尔未来的发展。塞内加尔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振兴计划,其中食品生产自给自足计划是重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思想和技术支持。在中国驻塞使馆、经商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组克服生活环境简陋、物资匮乏、培训任务繁重等诸多困难,采取开办培训班、示范点辅导、巡回教学、专业团体交流等多种方式,无私地把技术传授给塞内加尔当地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收到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下一步,塞内加尔相关部门也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组的支持,帮助他们增加培训人数,丰富培训形式,让他们去往塞内加尔更多的农业主产区,指导当地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针对塞内加尔盛产花生这一现状,塞方也希望中国能派出更多这方面的农业专家,建立蔬菜组、水稻组之外的第三个培训中心,塞方也将在土地选址、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积极配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