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到2020年,有条件地区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
消除农村改厕“烦心事”
本报记者 乔金亮

近年来,53.5%的村庄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近一半农户实行了卫生厕所改造,农民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有所提升

要建立完善管护运行机制,明确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管护标准,以及农村户厕维修与粪污收集转运处理责任主体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现阶段,厕所不卫生、不方便,不能用、用不上,已经成为当前农民生活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也是不少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一些城里人不愿去农村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群众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此,日前举行的全国农村改厕工作推进现场会提出,到2020年,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近年来,卫生健康、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村改厕,取得了一定成效,53.5%的村庄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近一半农户实行了卫生厕所改造,农民群众的文明卫生素质有所提升。北京市顺义区副区长吴耀新说,在上一轮改厕工作中,顺义区已基本消除了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但是,由于农户翻建房屋、拆改厕所原因,卫生厕所普及率有所下降。目前,已启动旨在推行三格化粪池和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卫生厕所的新一轮户厕改造提升工程。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从调研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农村改厕还面临不少困难,比如中西部特别是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山区,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偏低;一些地方没有考虑自身基础和现实条件,简单采取自上而下定任务的方式推动工作,有的地方大包大揽,群众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技术创新跟不上,科技研发相对滞后,尤其缺乏适合高寒、干旱等特殊环境下厕所改造的技术和产品。

记者采访了解到,农村改厕工作需要破解“人人都需要,但人人都不要”的选址僵局,“村村都想建,但村村缺钱建”的资金瓶颈,“家家都要改,家家都难改”的户改难题。

为破解户改难题,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通过技术创新,使群众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九台区属东北寒冷地区,冬季冰冻期较长,冻土层深度达到1.5米以下。当地把防冻省水作为改厕的主攻方向。区委副书记于海山说,经多方征求意见后,决定厕具地下部分采用罐装三格式化粪池,便器采用新型节水陶瓷材料,单次冲水量仅为2.5升,省水防冻。这打消了改厕过程中群众“传统习惯不想改、刨墙破土不愿改、担心效果不敢改”的顾虑,讲明了改厕的经济效益、健康效益和环保效益,调动了大家的主动性。

为打破选址僵局,福建省莆田市从多方面发力。一是利用公共用地建公厕。规定在绿地、步道等公共用地必须配套建设公厕,村部、戏台等配建厕所必须对外开放。二是原有旱厕就地改。农村人口集中地段的旱厕一律推平整治,就地新建。三是片区建设强制配。凡是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等新村建设,必须配建公厕。

为突破资金瓶颈,山东省淄博市坚持区分情况、差异奖补。采取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在落实省级户均补助资金30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按照每户300元给予奖补,各区县按照每户300元至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山区、贫困户改厕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每户各新增补助100元,以减轻群众改厕负担。

韩长赋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关系。绝不能将农村改厕看作短期的、三五年建完就完的任务,要坚持建管结合,既抓好当前的工程建设,也要构建长效机制,做好后期的使用维护,避免辛辛苦苦建起来的设施“晒太阳”“没人管”。要建立完善管护运行机制,明确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管护标准,以及农村户厕维修与粪污收集转运处理责任主体,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形成规范化运行维护机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