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8年9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邢台创新发展沟域经济
山川沟壑绿起来
本报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杨永丽
游客在绿岭庄园采摘甜杏。 (资料图片)

秋到太行,果实飘香。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绿岭庄园的万亩果园中,游客正在采摘苹果和核桃,欢快的笑声不断响起。

园区管理者张康说:“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岗。现在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花果山,土地的亩均效益达3000元以上,比一般农田多出两倍多。”

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北省邢台市,通过发展沟域经济,使得贫困山区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强。

邢台太行山区涉及邢台县、沙河、内丘、临城4个县(市),山区面积570万亩。这里既是一片生态环境恶劣区,也是全国著名的连片贫困区,为改变这一状况,邢台创新出聚生态治理、民俗旅游、种植养殖、观光农业、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以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基础,全面启动果品生产型、特色产业型、农产品深加工型、观光休闲型4种形态,并采取公司大户承包开发、股份合作开发、集体治理分户经营开发、农业合作组织开发等多种经营机制进行开发建设。

近日,记者来到沙河市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看到这里山间梯田错落有致,果树绿满沟沟坎坎,山脚花海争奇斗艳。农场负责人张保国介绍说:“以前这里全是荒坡、荒山,可以说寸草不生。通过生态治理,现在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的花果山,仅今年春天,前来踏春的游客就有2万多人。”

邢台县县长陈新介绍,他们将山场统一规划、区片集中开发,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撬动民间资本进行生态经济沟建设,并与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五规合一”,做到了“一山一景、一沟一品”,如今的山川沟壑成了游客的最爱。

在临城县西竖镇南三岐村的山坡上,核桃树的枝条上簇拥着青果。“马上就可以采摘了,俺50亩核桃园一年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该村种植大户贾平安告诉记者。

南三岐村位于临城县西部,拥有面积广阔的山场和纵横交错的沟壑,由于资源贫乏,群众生活非常贫困。“以前,在山沟里种庄稼,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三五百元,现在,山沟里标准化栽植了薄皮核桃,一亩地纯收益7000元以上。”贾平安说。

目前,临城县累计治理荒山30余万亩,实现了全县8个乡镇都有“花果山”的目标,其中,薄皮核桃累计种植20万亩,辐射8个乡镇180多个村,改造后的荒山一年效益达10亿多元。

“发展沟域经济,不是简单地将与农业有关的工业和服务业搬到农村,而是要实现产业、区域、布局融合发展。”这是邢台发展沟域经济的最终目标。

邢台县委书记李振军表示:“对于沟域经济,以前单纯靠一产,现在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我们先后培育了邢州枣业、志成食品、弘隆果品等18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化率达65%。”

其中地处太行山最深处的将水镇前南峪村,以前是出名的穷山恶水。通过艰苦奋斗,全村有82条沟谷、8000多亩山场植被覆盖率达94.6%,村里不仅搞起了林果种植、食品加工,还发展起观光旅游。通过多产融合,2017年,全村集体纯收入3228万元,人均纯收入16800元。322户村民都住进二层小楼,幼儿园、小学、便民超市一应俱全,村集体出资清理了河道、硬化了街道,村民们自豪地说,村里的生活比城里一点不差,过去农村人想往城里搬,现在城里人想来村里住。

通过多产联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了由美起来到强起来的变迁。邢台将目标锁定2020年,到那时,还将高标准打造沟域经济生态经济示范区61处,总面积70.3万亩,使邢台太行山区全面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