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哪凉快哪待着”背后有学问
王 堇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如果此时有人让你“哪凉快哪待着”,请相信,这未必是揶揄之语,很可能是关怀之言。因为天气热的时候,需要避暑。近些年,也确实发展出了“避暑经济”,中国游客创造出了全球最大的避暑旅游市场,吉林省日前甚至还出台了《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这个角度看,“哪凉快哪待着”的背后可是有大讲究的。

所谓“避暑经济”,指的是以气候资源为依托、以避暑旅游活动为核心展开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老舍先生有篇文章就叫《避暑》,其中有一句是“英美的小资产阶级,到了夏天若不避暑,是件很丢人的事”。当然,“英美的小资产阶级”是特定时代的说法,“丢人”也是夸张的表述。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避暑的确成了很多人的“刚需”。

人们选择到自然资源独特、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佳的地方旅游避暑,据说有这类需求的人口约为3亿。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避暑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按2017年全国人均每次旅游1000元的消费水平计算,“避暑经济”的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事实上,人们如今愿意支出更多金钱来保证旅游的舒适度,人均预算不断提升,“避暑经济”规模实际更大。这也再一次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只是,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形式自由、修身养性、用时较长、消费较高的休闲化与体验化避暑旅游的同时,不少避暑旅游目的地还停留在消费链条较短、产品单一的阶段,只能单纯满足“图凉快”的需求,长此以往,很难形成更大的影响力。避暑旅游目的地需要补短板,但问题是如何补?

要做好“游”的文章,在“供给侧”下功夫。发展“避暑经济”,不能光靠“老天赏饭吃”,不能只依赖山和水两种自然资源,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商、养、学”等做出亮点,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业态,创新反季节农业、会展节庆、康健疗养等关联产业;要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强调参与性、体验性,把景区连成线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换句话说,在强调避暑功能、满足人们对清凉舒适的环境需求之后,还须从他们的体验出发,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多在避暑旅游目的地就能被满足的需求,借此延长其逗留时间,也为游客对这个避暑地产生超强好感和再次选择增添重要砝码。

当然,更要在“特”上细琢磨。做好“游”的文章是大方向,但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又有可能出现新的同质化,对一个拥有多处避暑资源的省份来说更是如此。这时,统一的产业规划十分必要且重要,打通大通道、建设大配套、提升大环境,从整体上打造具有品质化、品牌化的系列旅游产品,让不同需求的目标群体能在省内不同地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避暑经济”是个大市场,充满了商机,“哪凉快哪待着”背后有着大讲究,还需智慧把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