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文创,不止华山一条路
□ 朝 石

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连接着历史,更连接着今天人们的美好生活

如果说博物馆文创是这几年博物馆朋友圈最热门的话题,应该没多少人反对。甚至谈到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文创也是必须被举例说明的一个内容。截至2017年,国内已有2500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围绕自己的馆藏资源进行文创开发,不少产品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不少文创产品作为国礼送给多位外国政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增长点和社会热点。

然而,盛名之下,看似遍地开花,真正能把文创产品做出体系和名气的,国内只有寥寥几家,无外乎是故宫博物院、陕博、苏博等。显然,这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大众对“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期望相差甚远。

这种差距不能尽快缩短的原因,博物馆和设计师双方都有自己的委屈要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金鹏就曾走访调研了一些博物馆和设计机构、设计师,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立场上,对博物馆文创说了很多问题。比如博物馆方提出,从体制的角度看,财政部门执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政策,使得博物馆没有足够资金开发文创产品;文创开发不是博物馆的主业,可做可不做;文创收入没法分配,开不了发票,入不了账;同时,好的设计师费用太高,没有预算;差的设计师作品太烂,没有市场。设计师和销售机构也有想法:博物馆缺少经费,风险太大;博物馆人流量少,客单价格低;博物馆资源雷同,缺少明星藏品,难以与故宫、国博等机构相比;博物馆政策太死板,缺少灵活性,面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缺少弹性;文物文创开发限制性大,文物解说太学术,难以理解背后的文化,导致设计思路受限……

看来,不打破林林总总的桎梏,博物馆就不能真正把文创做成产业。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看问题,要以“活起来”为目标,开发文创就不再是某一座博物馆或设计机构单打独斗的事。体量大的故宫、国博能够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势单力薄的中小型博物馆未尝不可就同一个主题联合起来,从不同的特色入手,化繁为简,先从一两件明星产品开始,集结起来也是规模效应。

“我们最近开始启动的大运河文创大赛就是抱有这样的初衷。”金鹏说,“我们尽可能搭建一个小环境,类似于实验室,在这个环境里,不用考虑那么多瓶颈和问题,对博物馆文创有兴趣的各方主体,能够简简单单,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做好每一件文创产品的创意和设计。”

类似像大运河这样的文化载体,或许就能成为博物馆经营文创之道。从历史价值上说,大运河是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脉络,这笔积淀了2000多年的历史财富,造就了今天大运河沿线400多家各级各类博物馆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他们收藏、保护、展示着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在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这一轮热潮中,他们也迫切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创发展之路。

同时,为避免设计作品成为空中楼阁,主办方要求设计出来的作品不能缺席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大赛入围决赛的作品将全部提供实物产品或打样产品,并加附设计概念说明、量产说明、消费群体分析等可进行市场转化与生产的材料。

地理意义上的大运河连接古今,今天,人们要用大运河连接博物馆、设计方和消费者。使博物馆不再对文创设计束手无策,设计师也不再闭门造车,通过他们的直接对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开发。让身居不同位置的人共同做好文创产业一件事,让大运河和今天的生活相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