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7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是 世代的传承
□ 心 月

我们可以从不同教育模式中取长补短,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

最近,笔者一位亲戚的孩子初中毕业想出国读高中,比较权衡后将留学目的地选在英国。在与留学中介几番打交道后,这位亲戚感慨颇多,有几个没想到,也引发笔者的一些思索……

没想到,一个占世界人口1%的国家竟拥有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中介从3000所私立学校中筛出100所甩给这位亲戚,让她从中画圈。还撂下一句话:“其实前500名都不差!”择校者茫然无措,因为她和孩子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目标,选择太多也是一种烦恼。

英国教育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多学校历史非常悠久,建校三四百年,甚至还有五六百年的,一些学校的校舍本身就是文物古迹。不仅如此,每个私立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传统。比如橄榄球运动起源于Rugby学校的一项体育活动。而哈罗公学的学生在上课时还必须戴硬草帽,崇尚独特的运动哈罗足球。

而且,当地最贵的学校也是最严的学校。尽管全英国只有7%的家庭能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它却输送了70%的牛津剑桥毕业生。英国的私立学校是社会精英的摇篮。在私立学校中最负盛名的“公学”,虽然收费昂贵,硬件条件并不奢侈舒适,有的公学宿舍床比较窄,开始不习惯的中国孩子睡觉常会掉在地上。而且学校管理严苛、学生压力山大。颠覆了我们心中贵族学校的“人设”,也应了中国那句古语,“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另一个角度说,翻阅英国的选校目录,就像是探寻一个国家过往的历史。原来,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不只有文化,还有教育,以及承载教育的名校。从傲慢的公学到学术严谨的文法学院,再到专门招收差生的小众私校。英国3000所私立学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故事,都留下了自己对历史的回忆。而近年来规模剧增的国际学校也折射出英式教育的应时而变。

英国学校今天的姹紫嫣红,植根于它世代对教育的推崇与传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如果寻找3000所私校的创办者,有历史上英国各阶层的身影,王室贵族、主教牧师、商人和农夫等等。哈罗公学就是一个农民约翰·里昂为了让当地男童免费上学而创办,后来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公学。一所好的学校需要几代人呕心沥血浇灌出来,需要精神的传承和灵魂的构筑。而破旧立新、规模孵化,在教育的发展中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一代代人努力办学、踏实积累,方能打造出名扬世界的学校,而世界名校应该是我们传承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英式教育滋养出108位诺贝尔奖得主,也使英国一直引领全球金融、出版、文创、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作为去英国求学的中国少年,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去感受一下不同的教育方式,切身体验一下我们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从而激发斗志,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更加奋发图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