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色东方不靠“外援”靠自己
世界钽业三强有“东方”
本报记者 许 凌 通讯员 蒲利宏

巍巍贺兰山,滚滚黄河水。弹指一挥间,宁夏回族自治区走过一甲子。盘点“家底儿”,宁夏人会骄傲地说,在贺兰山脚下已崛起世界钽业三强和中国唯一铍材加工基地——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从窑洞里艰难起步

“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得很。厂区只有几处窑洞和‘地窝子’,白天干活只能靠肩扛人拉,晚上赶工期还得‘连轴转’,买东西要到崇岗潮湖唯一的小卖店,寄信要到平罗县城。”回想起当年的日子,中色东方的老职工们滔滔不绝。

1964年,原冶金部考察组决定在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大武口区发展中国钽铌铍产业。没想到仅仅两年后,这个名叫“九〇五”厂的小企业便捷报频传:1966年1月份,我国第一条年产4吨铌生产线建成;4月份,我国唯一一条铍生产线建成投产;5月份,引进年产6吨钽粉的火法生产线,填补了我国钽粉不能工业化生产的空白……

就这样,在没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企业独立研究、独立生产,在很短时间内形成4吨铌产品、6吨钽粉和40公斤铍生产能力,创建并推动了中国钽铌铍工业的发展。

1972年,“九〇五”厂转为宁夏管理,更名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和宁夏有色金属研究所。当时的企业主要领导吴瑞荣主持实施了“超高比容钽粉”“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两项技术改造,为中国钽粉、钽丝走向世界,为企业最终成为世界三强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被拒之门外之后

上世纪80年代,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订单一度大幅下滑,经济效益一落千丈。为开拓国际市场,该厂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到美国考察。没曾想,考察过程特别不顺利。有的公司在生产线外30米处画了一道警戒线,还有外商在商务会上拒绝看他们生产的产品。更有甚者,当时美国钽制品三大巨头之一听说中国希望引进技术后,竟然傲慢地说:“我们绝不会在世界东方培植一个竞争对手。”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考察团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后中色东方的崛起。

依靠外援发展,必然受制于人。既然此路不通,我们就自主研发!从1989年至1994年5年时间里,院士何季麟率领为数不多的十几名技术员先后组织实施了“超高比容钽粉”“中高压高比容钽粉”“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3个国家级重点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研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外加料双项可控搅拌钠还原”新工艺,形成4大钽粉出口产品系列,并通过对0.25毫米至0.2毫米细径钽丝的技术攻关,形成了钽丝出口产品主体生产工艺。

2003年,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所改制为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有独资公司。2007年,该集团公司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姻”,重组成立了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自从外商将我们拒之门外后,卧薪尝胆的中色东方人终于在世界崭露头角。”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林说。

跻身世界级企业

作为稀有金属新材料,钽铌铍市场的繁荣程度极其依赖经济大环境。因此,尽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拳头工艺,中色东方的发展仍旧一波三折。

2002年左右,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影响,公司再次陷入发展低谷,产品销售不畅,原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严重下滑。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在时任董事长何季麟、总经理钟景明的带领下,中色东方先后承担和完成了20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以及“863”计划等项目。由钟景明主持开发的片式铌容器、硫化锌靶材等新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1年,公司销售额由7.3亿元飙升至63亿元,利润总额增至1.65亿元,公司主导产品钽粉和钽丝的研发水平分别位于世界第二和世界第一,销售量分别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0%和60%。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经培养造就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攻坚能力很强的工程材料、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队伍。目前,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40%,仅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就有34人。”陈林说。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中色东方进一步加快推进资产重组,全面清理亏损产业和项目,集中优势发展钽铌铍相关产业,如今已稳步迈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