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教育:肩负重担走新路
□ 佘 颖
“六一”儿童节,南航湖南分公司组织平日里穿梭在各大城市的机长和空姐们,来到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大塘村,给100多个山里娃上了一堂特殊的“梦想课”。 黄 熠摄 (新华社发)

☞ 乡村教育缺的不仅是“鸡蛋+牛奶”,更是生命关怀

☞ 农村学校应该走“小而美”的发展道路,主管部门要让下面有办学自主性

刚刚过去的5月,乡村教育两次被国务院“点题”。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对乡村学校建设做出了新部署。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的教育投入。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破解乡村教育难题。在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施的今天,乡村教育还面临哪 些难题?乡村学校,究竟路该怎么走?

尽量少给孩子留下“情感缺憾”

“农村教育整体上比较薄弱,一是乡村小规模学校,即教学点,另一个是乡镇寄宿制学校。”教育部部长助理郑富芝认为,当前制约两类学校发展的主要是运行问题,“因为这样的学校规模很小,有的教学点就几十个人、十几个人,按照生均经费拨款,经费总量上不去,维持日常运转就有困难。寄宿制学校的问题主要是办学条件不足,学生的床位不够”。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兼职副院长王雄看来,除了这些硬件上的缺失,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是两类学校最大的隐患。“我在贵州一所学校里看到一个房间,觉得里面好像有人,但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王雄回忆说,他在门口看了一下,“原来孩子一个挤一个缩在小板凳上,不敢说话,直到我蹲下来和他们说话,他们才围过来听”。而在城市学校,孩子们通常会更加自信大方,有很强的表现欲。反常的怯懦,反映出农村孩子在乡村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关怀。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咨询师杜爽也是北京歌路营的联合创始人。这家专门关注寄宿学校的公益组织在全国5个县137所学校做了1万多个样本追随,发现寄宿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不如走读生;同时,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将近三分之一的孩子每个月至少被欺凌两到三次,而且睡眠质量差。杜爽总结说:“这些让我们看到,把寄宿制学校办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经常到乡村去。他认为乡村教育缺的不仅是“鸡蛋+牛奶”,更是生命关怀。“动物在哺乳期都要跟着母亲,才能完成它动物性的成长过程,而现在许多母亲生下孩子,一年甚至几个月就离开他,扔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又扔给了远离家乡的寄宿制学校。这种环境培养的孩子,就是再好的专家教授,也无法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张孝德最担心的就是数千万留守儿童长大后,他们儿童时期形成的心灵障碍会成为他们终生的心理障碍。

国务院在关于两类学校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原则上小学1到3年级学生不寄宿,4到6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方可适当寄宿。专家们普遍表示,新政策是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正确选择。

不能把乡村教育办成城市教育的“仿品”

农村逐渐“空心化”是这些年社会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地开展了大规模“撤点并校”。这一举措化零为整,给地方管理者省了心,却让偏远农村的学生可能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上学。2012年国务院出台政策,“撤并”被叫停,保留和办好现有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成为考量地方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但乡村学校还在无声地消失。据教育部官方统计,2012年我国乡村小学(含村小和教学点)总数是217552所,2016年(可查阅的最新统计数据)有乡村小学193203所,平均每天仍有16.68所乡村学校消失。

中央财政已经决定,2018年到2020年,中央财政新增加70亿元,专门支持“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这笔钱怎么花,涉及乡村教育的未来。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形成了县城大规模、大班额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基本学校格局。这几类学校如何布局成为争论核心。国务院关于加强两类学校建设的文件出台后,这两类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办,建哪一类学校、教什么内容,学界还存在争议,地方政府更有自己的考虑。

从实际操作来看,地方政府对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往往是“二选一”,建教学点就不会建寄宿学校。而且杜爽发现,最近有一些地区又开始大力撤并教学点。

“部分是因为我国对中小学校建设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对操场、图书、老师配置、多功能教室等都有详细规定。”杜爽说,“但很多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很难让村级学校过关,因此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达标,干脆就把一些村小撤掉。实在不能撤掉的,至少把六年级撤掉。这样教育行政部门来督导的时候,看到的全都是达标学校。”

她认为,农村学校应该走“小而美”的发展道路,主管部门一定要放权,让下面有办学自主性。

上海崇明教育学院研究员、原江西省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也认为,县级人民政府在履行教育职责时应该有“基础+”的观念,在教育部制定的基本要求之上,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不同地方文化,发展特色教育。“想把乡村教育办成城市教育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不是要把乡村教育变成城市教育的小弟,而是要办成有一定基础、各有特色的教育。”

在乡村教育规划中,各地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应该得到更多重视。职业院校是农村学生结束义务教育阶段后上高中、上大学的主要方向,又多与当地的经济特色结合紧密,能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对解决学生就业、服务地方经济,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短板”还是乡村教师不足

农村学校是不是都需要200米跑道、多功能教室,可以商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比起跑道,学生更需要的是有能力、负责任的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的最短板是乡村教师不足,突出的表现是下不去,下去之后也留不住。”郑富芝认为,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老师的待遇比较低。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保障政策,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执行中,教师待遇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方华则认为,除了待遇问题,乡村教师的孤独感也是他们离开的原因。“乡村学校听起来小而美,小规模学校、小班化。但是,长期在一个乡村,只有两个老师,几个孩子,老师教得再好也没有人关注。人是社会化的,需要社会交往和认可。”如果不给乡村教师流动的空间,上升的空间,很难要求他们一直安心留在乡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