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从近5年的数据看,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已经从不信任到观望最终转向了主动购买。这其中固然有政策推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整车性能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的续航里程已经从100公里提升到了400公里,有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超过了500公里。可以说,里程焦虑的缓解对新能源车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电池性能,是增强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不过,在现有条件下,电池重量和体积在整车中占比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电池组数量的增加对车辆整体性能的提升已非常有限。毕竟,谁也不愿意驾驶一块“大电池”上路行驶。为此,众多企业转而研究如何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1月17日,位于安徽的国轩高科宣布,已开发出新一代软包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02wh/kg,计划2019年建设生产线。目前量产的高能量密度圆柱磷酸铁锂电芯,年内能够达到170wh/kg。如果按照现有的步骤演进,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未来还将有稳步提升。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电池性能的提升离不开原料性领域的科技创新。从现有条件看,锂电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仍是动力电池的最佳选择。从盐湖提锂到锂、钴、镍等关键元素的整体技术协同,可以说锂化工行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动力电池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
在电池技术稳步提升的同时,汽车轻量化也成为众多车企关注的焦点。大众集团北美公司(VWGoA)日前正式加入了“面向未来轻量化创新中心”(LIFT)并成为银卡会员,目的是推动大众集团研究轻量化金属材料,为实现汽车轻量化做准备。事实上,从合金轮毂到碳纤维车身,汽车行业在轻量化领域中的探索从未停步。这是因为轻量化材料对车辆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提升车辆的经济性,还能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续航能力。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轻量化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相比之下,1吨重的新能源汽车和1.5吨的新能源车在续航方面的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与科学家们的技术攻关相比,在更大范围内建设充电桩是缓解车主里程焦虑的最现实方法。截至2017年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达21万个,公共充电桩总量同比增长51%。然而,这些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利用率不足15%,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不仅如此,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充电桩的建设更为滞后,车主如果想选择新能源汽车只能通过“飞线”的方式才能充电。
车,说到底还是人们的出行工具,能跑多远,能不能顺利回家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无论是提升电池续航能力,还是大范围建设充电桩,都是为了让新能源车跑得更远。在这方面,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府都需要再加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