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贾湖骨笛——
一曲笛声八千年
□ 徐 楠
珍藏在河南博物院的贾湖骨笛。 (资料图片)

河南博物院珍藏的数十万件文物中,有“九大镇院之宝”。其中,贾湖骨笛是“镇院之宝”中唯一一件史前神器。一根不长的笛子凝结着八千年风雨。

贾湖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那是黄淮大平原西南部边缘。优良的生存环境为远古先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贾湖人在这里生息繁衍1200多年。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保存最完整、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发掘出土了30多支用鹤类尺骨制成的古老乐器——骨笛,其有5孔、6孔、7孔、8孔之分。经测音得知,它们已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骨笛的出土证明,早在八千年前,中国先民就已经能够制作出乐器了。

1987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居中、王胜利主持发掘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第282号墓。墓中出土了两支制作精良的七孔骨笛,编号分别为M282:21号和M282:20号。出土时,一支骨笛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另一支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

“M282:21号骨笛出土时,断为三截。”主持发掘工作的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M282:21号骨笛虽断为三截,但并非入土后所损。”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这支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继续使用。

这支断为三截的骨笛留给后人太多想象空间。新石器时代,制造一支骨笛绝非易事。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张居中先生推断。

同时出土的M282:20号骨笛则是M282:21号骨笛的“克隆版”。经测音得知,两只骨笛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1/50。这说明,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人。这两支骨笛被誉为骨笛中的“绝代双骄”。

这次发掘结束后不久,张居中先生与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研究员拜见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请他鉴定出土骨笛。萧兴华对出土最完整的M282:20号骨笛进行了音序测试,用它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其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嘹亮的音色,使得在场人都大为震惊,来自8800年前的古老乐器第一次重新发出动人乐声。“骨笛”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贾湖骨笛被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岁月悠悠,遗韵犹存。如今,这对同胞兄弟中的一位落户于河南博物院。它矗立于玻璃展柜内,在聚光灯下展示着往昔辉煌。若凝神端详,耳边仿佛会传来八千年前的声音:在远古的中原荒野,人们虔诚吹响骨笛祈求部落繁衍、风调雨顺。笛声呜呜八千年,如泣如诉“好音”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