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多个互联网平台都有内部人士宣称,只要支付一定费用,就能够提供“上榜热搜”服务,价格随时长、排位而变化。有平台甚至提出,一次性支付60万元,可提供包上热搜一天的“套餐”。
如今,“热搜榜”正成为网络舆论的风向标之一。然而,通过明码标价换来的“热搜榜”,不仅混淆视听,造成“真正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涌上来”,更有可能被一些人当作打击报复或者蓄意炒作的新型“利器”。
比如,一些明星的粉丝,不分青红皂白地为其偶像辩护,“你批评我们的明星,我们就要搞垮你”,造谣言、买热搜、疯狂举报、绑架社会舆论,使互联网变为充满戾气的泥淖,相关话题蹭蹭地上了热搜。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互联网平台埋下了隐患,如果把握不好尺度,或者审核疏忽,虚假信息就很容易在网络平台泛滥。
“热搜”成为一门生意、一项产业,意味着广大网民成了被消费的对象。一些商家或个人可以利用“热搜榜”的排名机制,选择花钱买流量,实现人为打造热点,由此形成广告宣传效应,制造所谓的话题式营销、炒作。竞价排名导致的“魏则西式”悲剧殷鉴不远。互联网平台必须吸取血的教训,完善“热搜榜”规则和管理制度,不要过于追求利润,漠视社会责任。
“热搜产业化”的现实影响与潜在隐患,比搜索竞价排名涉及面更广,社会危害可能更大,有必要综合采取措施防止负面影响蔓延。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过度商业化可能让用户被迫用脚投票,从而削弱其原有的市场优势;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还要多一些思考和辨别,谨防被热搜榜上的一些伪热点所左右;对监管部门来说,微博热搜的乱象已经干扰了正常的互联网舆论生态,不仅要针对个案约谈相关企业,回应社会关切,更需要完善监管机制体制,防范类似的灰色产业影响到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的培育,努力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