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左柳傲立逾百年
□ 陈发明
平凉市柳湖公园一角。

民心即是沃田,若问百万左柳今何在?厚植于人心中也

世人都知道左宗棠一肚子经天纬地的学问本事,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殊不知,左大人种地也一流。

少年成名的左宗棠科考历经几番波折,青年时代科场失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乡后的他对功名日益淡泊,反而将兴趣转移到了经世致用的学问上。除了钻研山川地理、关隘要塞等书籍,左宗棠对农学也有专攻。

道光十九年(1839年),左宗棠在自己的家里种桑千株,令家人养蚕治丝。几年后,他在湘阴南乡柳家冲购得田地70亩。随后迁居此地,门口手书悬匾“柳庄”,房前屋后,桑竹环绕,茶树飘香。自此“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并以“湘上农人”自称。

柳庄是否因栽柳得名,今人无从得知,但左大人后来经略西北时,却有百万余株“左公柳”传世。光绪元年(1875年),年逾花甲的左宗棠以钦差身份督办新疆军务,率湖湘子弟进疆。即使在今天,南方人来到大西北,感触最深的恐怕也是干燥的气候和荒凉的环境。左宗棠虽久在军中南征北讨,对自然环境的颜值必定也没什么奢望。但此时持“塞防”战略的他已有心经营西北,于是在进疆途中不仅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还兴办实业,一路种树。既为防风固沙,绿化环境,也能巩固路基,便人乘凉。

据有关记载,左宗棠部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而且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亲自动手栽树,还制定了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关于左公护绿,还有个传说。某日,左宗棠在肃州(今甘肃酒泉)城内巡视,发现一头拴在柳树下的毛驴在啃树皮。一怒之下,他下令把毛驴牵到鼓楼前斩首示众,并张贴了告示告诫民众:“今后若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同罪,一律斩首!”

斩驴护绿的故事无从考证,但左宗棠的大军却实实在在地一路进军,一路种树,从陕甘交界处,一直种到新疆,总数逾百万株。据左宗棠自己记载,仅从陕西长武至甘肃会宁段,种活的树就有26万多株。据1935年时的统计,甘肃平凉境内还有7978棵左公柳。

在甘肃平凉市区有个柳湖公园,始建于北宋年间,清同治初年曾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柳湖,植树无数,并亲书“柳湖”匾额。今天西北境内仍然存活的左公柳大部分在这个公园内,有“湖中柳、柳中湖”的景致,而且四季景异,以春夏为最。暮春时节,柳絮飞扬,落于湖中,形成“柳湖晴雪”的独特美景引人观赏。

左宗棠部下杨昌浚在进疆沿途,看到绵延不绝的道柳时,触景生情,写下“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诗句。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今日左公柳已凋零无几。再过些年,恐怕就只有杨昌浚的这首诗供后人凭吊了。

如今在甘肃、新疆境内,一些树龄较大的柳树,都会被人称作“左公柳”。并非陇疆人民不识树龄,实则左文襄公经略西北,功绩卓著,所施民政亦惠人无数,更有百万株左公柳存世,傲立西陲苦瘠之地百年。民众怀念斯人,唯以柳寄之。民心即是沃田,若问百万左柳今何在?厚植于人心中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