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唤醒“土文化” 做成“大产业”
管 斌
精美的海瓷艺术品引起了游客关注。管 斌摄

“以前家里来了客人,选择礼品可成了麻烦事儿,一般的礼物,到处都能买到,没多大价值,特殊的礼物还真是不好找。现在好了,只要到我们县里的特产礼品店走一圈儿,新颖脱俗的礼物应有尽有,送给客人,面子十足!”山东无棣县市民李女士说。

李女士所说的“脱俗”礼品是无棣县近年来研发的盐雕、海瓷等特色文化产品。

据了解,无棣是全国海水制盐第一县,宜盐面积达530万公亩,年产海盐300万吨,但大部分以价值低廉的原盐出售。卖原盐,收益低,这不是办法。于是,该县从2012年开始着手研发盐雕产品,让小小的食盐“变脸”精美艺术品。截至目前,已研发创作出历史人物、佛像、动植物、十二生肖、浮雕牌匾等五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

在市民张大爷家中,博古架上摆放着一只精美花瓶,说起这只花瓶的来历,张大爷眉飞色舞。“这是在上海工作的儿子给我带回来的,是我们县海瓷集团专门邀请知名画家画的。”

张大爷说,儿子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平时经常参加一些商务活动,这只海瓷艺术花瓶是他在参加一次商务活动时一个朋友送的。“我早就知道我们的海瓷产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加上名画家的画,就更高档了。”

“通常我们一件普通的海瓷花瓶卖几百元钱,但是经过名画家的手,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瓷,市场价最高可达50万元呢!”山东海瓷集团副总经理高清江指着一件海瓷艺术花瓶说。

如今,在无棣县城乡,处处可以嗅到浓郁的“文化味儿”。那些昔日“土得掉渣”的“小不点”,注入文化元素后,摇身一变成了高大上的文化艺术精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位于无棣古城的一个普通门头房里,柳堡镇农民唐福同正在用枣木雕刻,在他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枣木雕刻作品,一件件用“退役”老枣木加工成的枣木雕刻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的目标就是让朽木‘复活’,并且赋予它们‘文化味儿’!”唐福同说。

起初,唐福同是在自己家中加工,现做现卖,生意异常火爆。随着规模的扩大,也为了便于自己根雕事业的发展,2012年他在县城租了一套房子,专门从事根雕创作。

随着“双创”热潮涌起,今年唐福同注册成立了无棣县老枣树木雕有限公司。“我的工作室现在已经搬到了无棣古城,茶台、花鸟、笔筒、枣木墩等各种枣木雕刻作品都是随形而作,完全根据枣木的自然形态加工而成。”唐福同介绍,这几年他一共创作了5000余件根雕作品,大部分销到国内,还有30多件作品被外国人收藏。

近年来,无棣县深挖民俗文化内涵,注重在挖掘中整理、在整理中丰富,唤醒“土文化”,将其做成“大产业”。目前,传统剪纸、枣木雕刻、芦苇画、布瓦画、绒绣等特色民俗产品已形成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