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理十分关键。无论是填埋、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都离不开垃圾的分离分选。垃圾分类决定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最终作用于环境。所以,垃圾分类呈现出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真实态度,更是人们能否用行动践行环境友好的试金石。
生活垃圾分类的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环保产业、社会管理、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眼下,垃圾分类在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推进,垃圾资源化方向日渐明晰。但是,在更广袤的乡镇和农村,一切才刚刚起步。细细想来,只有解决了温饱,才会关注身边的环境。饿肚子的时候,没人在意小区路边的垃圾放哪里。垃圾分类成为时下每个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恰恰说明今天的生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除了追求富强、民主、文明,还追求和谐美丽。从垃圾分类这个小小的视角,人们感受到的是社会进步与飞速发展,国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呵护美丽家园的焦灼。人们变得冷静与清醒,审视所处的发展阶段,看到了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把握好自觉与强制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垃圾分类宣讲轰轰烈烈,媒体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大家献计献策。很多小区宣传栏都能看到示意图、顺口溜,便于居民理解和记忆。垃圾分类的标识也清晰可辨,不同色彩的分类垃圾桶摆放齐整。然而,小区内外堆放的未分类垃圾依然随处可见。现实提醒我们,仅有鼓动和自觉是不够的。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类“令人崩溃”,一个小城市的垃圾分类手册有27页518项细则。扔垃圾变得如此头疼,国民能自觉践行,显然不是一蹴而就,也非一日之功。完善的法律、严苛的管理,再辅以宣讲教育,母亲才会手把手给孩子传授垃圾分类技巧,每个人才会慢慢从外在强制走向内心自觉。从近年的实践看,我国推广垃圾分类的热情够足、劲头够猛,但还需更细的法规、更严的管理来增加强制性。积分入户、礼品兑换等物质奖励并不能鞭笞落后。广州拟探索“混合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上海今年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覆盖所有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而且,不分类不收运,这样的举措值得期待。
力争实现细致与便利相辅相成。垃圾分类,关键在“分”。最常见的分类垃圾桶是4种。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对小区而言,因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主体更多为家庭主妇、老人、孩子,所以分类的标准越细越具体越好,宣传的展板越大越全越好,详尽展示每一个类别的投放物品,并配以形象示图。虽然很难做到一个废塑料瓶分三处投放,瓶盖、腰封、瓶身,但科学指导下的精细分类是人们未来不懈的追求。标准越细,居民投放越好遵循,企业处理成本越低,资源回收效益越好,对环境保护贡献也越大。对可回收垃圾,回收渠道越多,居民越不用担心分好类的垃圾被混装运走。如果生产企业、商场、便利店、快递公司都能设回收点、回收机、回收员,居民的积极性会更高,可持续性也更强。说到底,参与回收的主体越多,分类垃圾投放就越便利,从而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普遍的自觉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