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儿谁要是治不了晚疫病,那就不用种马铃薯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马铃薯种植大户姜平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一改往日农户仅凭经验和感觉预防马铃薯疫病的土办法,实现了精准抵御病害的侵袭。
围场县地处马铃薯种植黄金纬度带,依托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2016年,该县已建成73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左右,产值突破23亿元。作为华北地区数一数二的马铃薯种植优势区域,围场县近40万农业人口中就有超过半数的农民依靠马铃薯为生。据统计,当地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纯收入约19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4月播种,9月收获。在围场县,马铃薯的生长期离不开对温度、湿度等天气条件的持续关注。据姜平介绍,当气温连续5天超过25℃、湿度超过70%时,马铃薯就容易产生晚疫病。“这种病害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患上,就像癌细胞一样蔓延整片田地,不好根治,只能根据生命进程实施防治。”
自2012年开始,借力河北省“三农”气象服务,围场县连续3年投入100万元,针对该县的马铃薯特色主导产业及主要种植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监测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六大气象要素。遇到重要天气过程,种植户不仅能及时收到气象短信提醒,村口显示屏上的气象信息还会滚动播报,建议抵御相关病害的方式方法,帮助农户合理安排生产。
“2015年9月底,我们为农户提供了两次强降温天气服务,帮助县里的绿源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避免经济损失61.25万元。到了2016年,该用户主动向我们索要相关气象服务。”围场县气象局局长朱国良说,气象部门除对围场马铃薯提供生长季节的病虫害预报预警服务外,还在收获期进行实时服务,全程保障农户生产生活。
精细化的为农气象服务在其他地方也发挥着作用。
宽城满族自治县是承德市林果主产区,有优质果树4500万株,其中板栗3300万株,面积50万亩。“板栗对温度要求不严,喜湿润多雨气候,但是开花期则喜欢空气干燥、土壤湿度大的环境。”宽城板栗种植基地技术人员说,如果9月的降水量少于46毫米,板栗的产量将受到影响。
针对板栗产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承德市气象局和宽城气象局在板栗种植园区建成六要素气象观测站,监测园区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为来年全县板栗产量预测积累可靠数据,并制作针对板栗关键生长发育期的特色服务产品,为农户提供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
近年来,承德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减粮增药、强菌优菜、扩果调畜”为原则,重点发展蔬菜、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林果5大核心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各县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部分产业初步形成向核心区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气象部门的传统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势必要推动‘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承德市气象局局长李兴文说。
2016年1月,承德市气象局制定了《“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该方案结合承德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确定马铃薯、板栗、山楂、苹果、水稻、谷子、食用菌、中药材和设施蔬菜9种作物为特色专业气象服务对象,每个县确定一种特色作物,使得全市农业气象服务由点到面,涵盖全市主要农业发展领域,填补了县气象局没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空白。
“一县一品”带动承德市农业气象服务走向精细化深耕细作。李兴文表示,通过分地域、分作物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服务产品应用于多种作物的“模糊”服务方式,提高了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如今,市气象局已有专业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保证服务产品的及时制作和发布,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服务产品的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