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7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
——八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本报评论员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这一愿景,与近几年多个重大外交场合频频发出的“中国声音”、提出的“中国方案”交相呼应,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新形势需要新智慧。当前的国际社会进入了格局调整、体系变革的关键阶段,面对世界性的挑战和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早已被时代摒弃,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互利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进步高度,把握世界发展格局变化趋势,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份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案,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其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表明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加以推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源自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源自讲信修睦、善待他人、兼容并包、世界大同的传统哲学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知行合一,实干为要,中国在创新和丰富全球治理理念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越来越多打着中国烙印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开辟了国际合作新模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促进亚洲互联互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动实施国际发展援助,中国负责任的大国作用日益突出;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应急储备安排,引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砖合作架构……中国致力于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付诸务实行动,贡献了中国力量,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注入了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信心。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于中国而言,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将与其他国家携手营造人人免于匮乏、共同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共同建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