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青春谁做主
□ 吴学安

青春片要想再次火起来,势必要解决从小众到大众的角色转换

从2013年大获成功的《致青春》《小时代》开始,暑期档就刮起了一年一度的国产青春风。放假的学生、怀旧的校园事,成了投资方眼中最火热的票仓集中营。

回顾这几年的暑期档,青春片年年有,口碑没见长进,票房却已是一年不如一年。今年暑期档,一大波青春片纷纷亮相。《李雷和韩梅梅》《我心雀跃》《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青禾男高》……几部影片要么根据IP改编,要么网影联动,都在试图突破以往的青春片套路。虽然势头凶猛,但要想复制《致青春》《小时代》的高票房,并非易事。

青春片作为近年来影坛崛起的一种电影类型,经常面临口碑与票房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境地,不得不说是电影市场的一大遗憾。前段时间,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电影市场刮起了一阵旋风,不仅以12亿元票房成为月冠军,更引发了观众对国产“青春”题材的反思。这些年来,国产青春片经历了烈火烹油般的热潮,却屡屡陷入题材单一、剧情老套的怪圈,口碑也并不理想。虽常有暴发青春片一举冲进年度前十的票房奇观,但实际上是被粉丝经济、资本跟风、怀旧风潮等外部因素左右的一种非正常现象,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市场发展前景。

所谓青春片在内容是让人“回味过去”,但并非让人陷入颓废。当青春片都陷入打架、出国、车祸的套路情节里,谁敢说这就是我们的青春?青春里有懵懂、叛逆、敏感、多情,也有青涩、成长、勇气与纯净。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青涩、纯净,在今年的《李雷和韩梅梅》《我心雀跃》《小情书》这样的青春片里有了体现。

青春片要想再次火起来,势必要解决从小众到大众的角色转换。单质化的青春片势必导致低水平复制品出现,过于单一的类型题材、缺少丰富性和多样性显然是需要突破的瓶颈。一方面,要提升青春片的口碑与品质,需要厘清视听叙事系统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差别,也要防止资本过热、粗制滥造的跟风弊端。另一方面,将青春与励志相结合,会放射出别样的光芒,也足以自成一类。

随着观众心态的变化和市场的细分,励志题材的巨大潜力仍可能被释放出来,但这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应该说,讲好青春故事,需要加强类型融合,打造与时代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大格局和大视野,也需要还原青春文化的内涵,展现青年文化的独特品格,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