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客家博物馆
客从何来
□ 郑 杨

在这里,您可以解读客家积淀深厚的文化,探寻客家神奇迁徙的历史,体验客家独具特色的风情

说起客家,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令人垂涎的客家酿豆腐、酿茄子。然而,作为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一支,客家人究竟从何而来?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在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有“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梅州市,有着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博物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值得前往一探究竟。

“这是一家整体性生态博物馆,主馆常设主题陈列《客家人》,周边利用古建筑设立了各具特色的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客家匾额馆、华侨馆等卫星馆。在这里,您可以解读客家积淀深厚的文化,探寻客家神奇迁徙的历史,体验客家独具特色的风情,欣赏客家古朴典雅的民居,领略客家崇文重教的传承,感悟客家‘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开拓进取精神。”博物馆负责人侯鸿忠说。

俗语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那么究竟“客从何来”?这正是博物馆第一展厅向大家展示的。站在一幅客家五次大迁徙的路线图前,我们仿佛随着客家先辈的颠沛流离穿越了近2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客家先辈是中原人士,他们由中原汉人演化为客家民系,是在一次次迁徙中完成。每一次举家大规模南迁,基本上都是受战乱的影响。早在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不堪奴役的中原汉人开始了持续170多年的第一次大迁徙。后历经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金兵攻占北宋、元人入侵中原后一次再次的渡江南迁,客家民系得以形成。因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被编入“客籍”的移民遂自称为“客家人”。之后在清兵入关及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所引发的动乱中,客家人又两度大迁徙,足迹遍布两湖、两广、四川、福建、台湾等地,甚至漂洋过海去谋生。现在,客家后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漫长的迁徙中,华夏文明传承并融入客家血脉,又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的围龙屋,就是研究客家文化最生动的物证。在博物馆内的“地标围屋”展厅,摆放着重达数千斤的木梁架,它是从梅州客家老民居中拆下来的;梁架旁放置着客家人建房用的石灰、黄泥、糯米饭夯成的土墙实物,坚固不输水泥;梁架对面则是由客家乡村建筑师制作的巨大的围龙屋模型……这些奇妙的建筑设计和精湛的建筑技巧,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礼制观念、家族观念和风水观念。

比起实物,更打动人的是馆内展示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客家山歌、客家童谣、汉剧、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展厅里视频播放的一首客家童谣《月光光》,让游客感受到了客家话的韵味。“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鲤嘛背上一盏灯,鲤嘛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这首童谣向儿童传递出,上学堂、写文章是无限光荣的事。由于客家先辈多源于中原门户清高者,受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熏陶,加上客家多在山区,地瘦家贫,读书仕进才能改变子弟与家族命运,因此,耕读传家成了客家人宗族生存哲学的一部分。

伴随客家人一生的故土情怀,如今,致力于挖掘、传承与弘扬客家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已成为全球客家人寻根问祖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