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作之美在钱塘
——浙江省振兴传统工艺调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轶琳
图为东阳的木雕工匠们正在工作。
左图 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上泥塑课。
下图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所展示的铜壶。

阅读提示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代相传承载着先人的造物智慧,影响深远。

浙江是传统手工技艺大省,素有“百工之乡”美誉。四大木雕,两个生于此;四大石雕,一半长于斯;一部陶瓷史,亦是半部在钱塘……

初夏时节,记者走杭州,经桐乡,过东阳,访乐清,探寻匠人足迹,捕捉大师风采。跟随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非遗中心承办的“直击非遗传承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活动,记者走进工作室,走近传承人,在传统工艺创作、研究、生产的第一线,记录非遗传承的浙江经验,感受浙江振兴传统工艺的创新活力。

给现代人生活一个感动点——

融入生活 告别孤芳自赏

在工业4.0时代,传统工艺振兴、非遗传承该如何保持生命力?

杭州“江南铜屋”——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一把正在煮开水的铜壶,吸引着访客目光。铜壶通体赤橙,手工捶打出的龟纹细小绵密。“煮水泡茶什么味?”“铜壶真的可以抑菌?”提问者络绎不绝,主角就是这把由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打造的龟寿康宁壶。

“追溯历史源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现在‘非遗’需要保护,大多是因为与市场脱节,老百姓不再大量消费和使用这些产品了。”“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道出了传统工艺行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铜只是一种材料,如何通过结合一种工艺、文化或功能,让社会重新认识它,把铜再带回生活中,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朱军岷的父亲朱炳仁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乃铜雕艺术界一代大师,发明了熔铜技艺。灵隐铜殿、雷锋新塔、G20会场的铜门铜画,这些“朱府铜艺”已“熔入”杭州厚重悠长的文化历史。但朱军岷更注重“铜在生活美学与应用上的回归”,开发了系列民用产品,让古老铜艺在现代生活中散发时尚之风,龟寿康宁壶就是其中的“网红”。

“收藏和进入博物馆,会让传统工艺失去生命力和市场。”在乌镇竹编匠人钱利淮看来,离开生活,手工艺便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如今他更愿意致力于工艺文化的传播。他希望竹编制品和技艺能够走入生活,激起现代人的文化记忆。

告别“曲高和寡”与“孤芳自赏”,传承就是要让传统手艺重归生活,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让人民群众成为直接受益者,传统工艺才更有生存的活力。

今年3月份,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

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离不开个性化、时尚化的转变,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介绍,浙江省举办了非遗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目的就是要通过实用主义的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意,设计出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传统工艺作品(产品),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给现代人的生活一个感动点,这才是手工艺生存下去的基础。”钱利淮说。

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

借助网络 打破地域限制

“讲传承太严肃,论工艺太揪心,既然竹编是文化,大家一起玩儿多好。”这是钱利淮在朋友圈展示竹编作品时配发的一段话。

编的是“竹网”,用的是“互联网”。这位新一代传承人、“竹芸工房”的创始人就是这样“玩”出了传承之路。从研发竹编DIY材料包到编撰体验教材,从开设私房课到网络直播教学,钱利淮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竹编打造成了传统工艺的“网红”。

近年来,浙江一直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传承保护富有成效。

传统工艺产品虽具有特色鲜明、流通方便的特点,但大多数传统工艺因为极具地方特色,在传统模式下的推广与销售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民间工艺流传至今,必然有其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的高适应性。“互联网+”思维注重零距离和网络化,将其与传统民间工艺高度融合,就能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注入新活力——传统工艺产品搭上互联网这辆“快车”,就会获得“加速度”。

“我们将在传统工艺产业广泛播种互联网基因,推动‘互联网+传统工艺’战略的落地,使传统工艺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转变,从销售商品向输出文化转变。同时,我们也鼓励传统工艺企业进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有益探索。”杭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朋说。

朱军岷认为,打开市场的重要手段就是“互联网+”,例如,通过众筹、拍卖等方式,和影视界合作开发衍生品。“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了解年轻人的想法,非遗行业要想传承下去,最终还是需要年轻人喜欢、接受与消费,非遗产品也需要时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朱军岷说。

杭州有两家传统工艺企业入选国家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一家是朱炳仁铜雕,另一家是王星记扇子。作为G20峰会的纪念礼,与杭州丝绸、龙井茶并称“杭州三绝”的百年老字号——王星记扇子,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可圈可点。“目前,王星记20%的销售是来自互联网订购。”杭州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亚青介绍,现在年轻人喜欢在网上购买时尚、好玩的东西,他们制作的时尚卡通类扇子在网络上颇受欢迎。据了解,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在当地挑选旅游纪念品,然后通过网购方式直接下单,将商品邮寄回家。网络购买既有价格优势,又减轻了旅途的负担,何乐而不为。

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重视传承 培育新兴力量

传承既是技艺的相传,也是现代人与祖辈的情感延续,而传承人才队伍的建设,却不止于匠人血脉的延伸。

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一同研习铜雕技艺;钱利淮延续着父亲钱鑫明的竹编手艺……“子承父业”,是传统工艺传承的特色,但并非全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虞定良认为,“传承”不仅仅是面向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将技艺传给所有喜欢、热爱这门手艺的年轻人。

《振兴计划》提出,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

从2015年开始,浙江依托省内3所国家级培训试点院校举办了浙江师范大学木雕技艺、青瓷烧制技艺培训班等10个国家培训研修班,共面向全国范围培训传承人530名;同时,向文化部推荐26名省级传承人到各省院校参加多个门类的研修活动。

陈瑶介绍说,他们还加强了传承教学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建设,2016年研究制订了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此外,以非遗重点门类保护传承为主题的“非遗薪传”系列展评活动,也激发了中青年专业人才的创作热情,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极大促进了传统工艺等门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1972年出生的高敏,15岁起便随其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学习传统黄杨木雕。如今,高敏就职于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他不但参与了乐清非遗普查等工作,同时还在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义务教学,并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木雕技法校本教材》《泥塑校本教材》。

记者在浙江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看到,黄杨木雕班的孩子们从基础的素描、泥塑开始学起,系统了解黄杨木雕的技艺,还要学习中国美术史等基础文化课程——从小众作坊到大众传承,传承者的规模与素质都在进一步提高。

江南之美不仅仅是大自然赋予的,更是文化之“手”创造的,更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木尺、刻刀……

让“鬼斧神工”惊艳天下——

搭建平台 推动展示交流

“这就是传说中的鲁班尺。”“卢宅营造技艺”传承人吕雄心正在向参观者展示各种传统建筑工具。

刨子、榫卯、搭建中的建筑模型……这里是“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工作站”的实训基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在浙江东阳,以卢宅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东阳工匠“鬼斧神工”的营造技艺。

吕雄心告诉记者,我国传统营造技艺包括泥工、木工、石匠、瓦匠、木雕等各类匠作,传统技艺匠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导致很多技艺技法无法传承。工作站的设立将整合相关专业机构、企业、高校等资源,在工作站实现研究、培育、实训和产业开发等诸多功能。今年4月,这里刚刚举办了同济大学传统营造实习的首期培训活动。

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艺术、学术等相结合,离不开交流合作的平台。

“注重平台搭建,推动传统工艺的展示交流。”陈瑶告诉记者,近年来,浙江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集中展示浙江传统工艺成果,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促进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

据了解,中国·浙江非遗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形成了品牌效应;而西湖博览会、义乌文交会等文化产品博览会,都将非遗项目的展示、展销作为重要板块,使其成为诠释地域文化内涵、最具吸引力的载体。

陈瑶介绍,通过举办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对参加展会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经费补贴或者减免场租费,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中国(义乌)文交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则邀请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传承人进行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充分展现浙江“百工”独特魅力。此外,浙江还注重搭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组织举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重点围绕“传统工艺与推广传播”“传统工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作为”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喜欢传统工艺和传统品牌。作为非遗传承者,“被保护”有时也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因为我们太想继续把传统发扬光大了。我们需要有品牌自信,要把创作的产品放在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中去竞争,要让消费者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朱府铜艺”第五代传人朱军岷

历史沉淀下来的精髓,我们要保留好、传承好。现代人的生活、文化、教育、审美都不同了,所以我们的作品也要与时俱进,要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一代艺术家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长。

——东阳木雕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