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近日文化部与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等4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文化部相关负责人。
四部委首次联合为“戏”发文
“四部委联合就戏曲教育工作制定专项政策,这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说,地方戏传承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三难”,即招生难、教学难、就业难。因此,《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戏曲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
培养戏曲人才,尤其是地方戏人才,谁是主体?“一边是戏曲院团,一边是戏曲学校,两支队伍一个姓,都姓戏。”孙若风形象地说道:戏曲类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来培养的,学校肯定是育人的主体,但同时,《意见》强调院团也是培养戏曲人才的重要主体,提出“鼓励院团深度参与实践教学”。
《意见》还提出要“积极推进招生与用人一体化”。也就是说,学校招生要充分考虑到戏曲院团的需求,力争做到以需定产、供需平衡,以化解招生难和就业难的矛盾。相应地,戏曲院团将参与招生方案的研制,而学生的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都将进行改革。
农民看戏将不再难
《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范围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
“为了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方案》强调要完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举例说道:如在戏曲节目的选择上,强调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文化需求;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强调要根据当地文化地点和农民群众的观赏习惯。
送戏下乡,谁来埋单?“《方案》创新了实施方法,坚持政府主导,同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据张永新介绍,《方案》提出,送戏下乡主要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内容提供主体不分所有制性质,以县域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为骨干,国家、省、市、县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为补充,对照政府采购需求清单,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建一支“不走”的文艺队
近日,文化部出台了首个全面指导群众文艺工作的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从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完善群众文艺工作机制、培育和壮大群众文艺力量、加强群众文艺阵地建设管理等5个方面提出了20项重点任务。
“要让群众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让群众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人。”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说,我国13亿群众在社区、在基层、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搞好,关键在于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我们要通过支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培育文艺方面的群众骨干,建立一支“不走”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
繁荣群众文艺,需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颜芳介绍,截至目前,以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为依托,全国有40个文化馆实施了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提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数字化、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