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7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缩表”与紧缩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

在没有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什么、里面有什么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将“缩表”与流动性收紧画等号是不可取的

“缩表”与紧缩从表面上看上去一样,但影响因素、实际效果则不尽相同,对此应全面、客观看待

近期,央行“缩表”成了广受关注的话题。有人认为,现在央行的一系列做法是在“缩表”,这将导致流动性紧张,甚至出现“钱荒”。在没有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什么、里面有什么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将“缩表”与流动性收紧画等号是不可取的。

“缩表”说的“表”,指的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简单来说,资产负债表显示的是央行的“家底”。很多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如美联储,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方主要是央行购买的政府债券等各类资产,负债方则主要是基础货币。

美联储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扩表”,发生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资产负债表规模由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不到9000亿美元,扩张到2014年的4.5万亿美元。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恢复,美联储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也就是“缩表”。同时,美联储开始逐步加息并收紧市场流动性。

正是因为看到了美联储“缩表”的一系列动作,很多人也开始格外关注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2017年2月份和3月末,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0.3万亿元和1.1万亿元。而在过去10年间,总体上,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则是在扩张的。仅仅看到这一简单的、短时间的数据,很多人就下了结论:与美联储一样,我国央行也在“缩表”了,那么流动性会收紧,市场上的钱要不够了。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这张表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中“装的东西”不尽相同。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显示,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还受到外汇占款、不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财政收支乃至春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且作为发展中经济体,金融改革和金融调控模式变化也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不能简单与国外央行类比。

就拿其中一个季节性因素来说,由此导致的央行“扩表”“缩表”现象实际上每年都在发生。由于现金发行增加会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需要央行相应给予补充。现金发行和超额备付都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基础货币项下,由此会导致央行“扩表”。节后现金回笼,会补充银行体系流动性,由此央行可以相应减少流动性投放,表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减少,从而出现春节前央行“扩表”节后“缩表”的现象。

具体来看,2017年春节恰巧在1月末,春节前现金大量投放,当月现金发行增加2.2万亿元,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会导致央行相应“扩表”;春节后的2月份现金回笼1.7万亿元,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则会导致央行相应“缩表”。

因此,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如从表面看,2015年我国央行是在“缩表”,全年资产规模缩减2.04万亿元,同期基础货币缩减1.77万亿元。但在此期间,由于央行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货币乘数是在提高的。2015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3.3%。

因此,“缩表”与紧缩从表面上看一样,但影响因素、实际效果则不尽相同,对此应全面、客观看待。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也强调,“缩表”与紧缩并不是一回事。

在近期,随着各项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金融结构主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因此短期内出现了利率走升的现象。“在加强金融监管,降低全社会杠杆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个利率上升的过程。但是,如果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去运行,利率还会有一个回落的过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说。

“缩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货币政策不会大幅收紧,同时也不具备放松的条件。今年,货币政策仍然保持中性,且必须兼顾多个目标:既为信贷合理增长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又防范信贷过快扩张和杠杆率进一步攀升,还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为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提供相对平稳的流动性环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