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自然为师
□ 徐 行

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的最好回报

“妈妈快看,毛毛虫在跳舞呢。”女儿转过头看我,眼睛亮晶晶的。一只毛毛虫在地上扭啊扭着往前爬,几个孩子脑袋挤着脑袋,凑成一堆看入了迷,一会儿笑得嘎嘎响,一会儿又假装吓得往后跳。我蹲在孩子们身后,也装出一副大惊小怪很害怕的样子,他们笑得更欢了。

快五岁的小人儿,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在她眼里,长着花点的小甲虫是可爱的,找不到妈妈的蝴蝶好可怜,小蜜蜂要是能帮忙尝尝花的味道,那可真是太好了。每每此时,我经常想起梁从诫先生的话,“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自然也是人的天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 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城市生活对童心的扭曲”。

这样的漠然,是我们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成年人的常态,并且也开始在许多孩子身上滋长。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我们一边时常回想幼时在自然中的游戏,追忆回不去的童年;一边又在对未来的无限焦虑中,赶着孩子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我们有太多游乐设施益智玩具,却往往吝于让孩子在泥巴草丛里玩耍,或者仅仅是发呆。一些孩子即便走进公园,也往往对自然无感。头顶的天空、遮阴的大树、呱呱叫的青蛙,似乎只是熟悉又陌生的背景。

关于儿童与自然的疏离,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发出了“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的呼喊。书中还用大量的证据,揭示了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断裂与注意力缺陷、肥胖症、抑郁症等上升之间的关系。面对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觉醒,他们与孩子一起重新回到自然中去,在自然里做游戏,打开“五感”,去观察自然本身的模样,体会自然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响应这样的需求,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专业的自然体验课程和森林幼儿园。

比如我们每月一次参加的森林幼儿园,现在已经成为女儿最盼望的活动,她把它叫作花花草草课。在这个课上,城市森林公园是课堂,家长和孩子是同学。他们一起走进城市森林公园,在专业的自然体验师带领下,去观察芽、叶、花、树、水、虫、果和土。为了找到“藏猫猫”的小嫩芽,孩子们举着放大镜,有的踮着脚,有的弯着腰,还有的趴在地上。自带水杯餐食、不采花折枝、不留下垃圾、与爸妈分开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专注与自立。他们学会了等待与分享,家长们也开始放慢脚步观照内心。更重要的是,当回到日常生活,身边见惯的花鸟鱼虫、一枝一叶,仿佛也有了不一样的模样。

以自然为师,做无用之事。正如梁从诫先生所说,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的最好回报。我也相信蕾切尔·卡逊所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