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带一路”上有很多故事,有些涉及经贸往来,有些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故事。加强沟通方能深入了解,增进友谊促利携手共进,民心相通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助推剂,更是社会基础和长久保障。3年多来,中国积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领域民间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民协奏的历史交响曲正在“一带一路”上奏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千百年来古老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融了多元文明,尽管历经千年沧桑,其璀璨和辉煌依旧沉淀在沿线各国民众心中。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旅游文化交流机制日趋完善,一座“民心相通之桥”正在沿线国家之间搭建起来,沿线人民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人更亲了。
旅游先导形成民心纽带
发展旅游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认为,旅游业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要成为各国民心的纽带。通过发展旅游,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之间,真正形成一种文化的共通点和经济的共同点,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
2016年11月份,上海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2016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一带一路”主题的旅游产品引来众多中外游客。据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带一路”主题是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沿线国家通过挖掘各自的文化风情,通过发展文化体验游、风俗体验游,寻求更多合作机会。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涉及约65个国家,总人口44亿,生产总值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2.5%和28.6%。据测算,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已超过2500万人次。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占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总数的37%。
“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瑞评价旅游在丝绸之路振兴中的作用时说,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促进文化、艺术、宗教交流沟通的桥梁。旅游是民心相通最好的支撑点和平台,通过密集的旅游活动,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民间亲近、国家间认可、互惠互利的可能。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中国-东盟、中国-欧盟、中俄等一系列多双边旅游合作机制,创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国际旅游会展品牌,开展了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等国家间旅游合作活动。2015年6月份,我国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共同举办了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暨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与此同时,我国持续加大在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部分欧美国家旅游推广宣传力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旅游品牌。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表示,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纽带,是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我国旅游业发展将坚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出中国声音、推进务实合作,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安全、舒适的出游环境,为国家交往打造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同时,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合作环境。
文化交流打下民意基础
在旅游互动的同时,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全面展开。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表示,古代丝绸之路凝结了沿线沿岸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中国将以文化为媒,带动民心相通,从而夯实各国的心理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3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形式越来越新、内容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在政府层面,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了318个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及互设文化中心协定,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1个中国文化中心。
交流是为了促进了解,了解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增强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文互联互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在文化传播领域,用好中国文化网(中英文版)等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搭乘“互联网+”快车等,加快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优秀文化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在文化贸易领域,围绕演艺、电影、电视、广播、音乐、动漫、游戏、游艺、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科技装备、艺术品及授权产品等领域,开拓完善国际合作渠道;推广民族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及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贸易,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推动骨干和中小文化企业的联动整合、融合创新,带动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
文化部“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金英表示,文化部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建立五大联盟,即“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其中,“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已于2016年10月份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也于2015年10月份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牵头成立。
“民心相通,意味着彼此互信、文化包容。”外交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龚建忠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沿线各国形成经济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在建设中,都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坚持不同文明间的兼容并蓄与平等交流。
语言先行打破交流藩篱
无论经济往来还是文化交流,语言相通是重中之重。语言先行有利于打破藩篱,让交流直抵人心。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一方面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误解,另一方面,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搭建丝路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
记者了解到,在哈萨克斯坦,全国总人口才1700万,到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就有1万多人。在俄罗斯,汉语专业大受欢迎,就业情况良好。很多俄罗斯家长认为,学好汉语等于有了“铁饭碗”。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合作开展的汉语教学活动已开花结果,很多人从事和汉语相关的工作……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合作的深化,“汉语热”成为一种鲜明可感的亲近,汉语教学在沿线各国越发普及。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青年学生、出租车司机,都会主动用中文说“你好”,展现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数字显示,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2005年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成立以来,不到10年时间,我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孔子课堂,近一半在华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如今,汉语已经成为构建“民心相通”的一块“敲门砖”。烟台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胜利对媒体表示,“汉语热”为“一带一路”建设引导的中外合作提供了文化保障。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外国民众将具备主动了解和认知中国的能力,更容易接受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