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到近日的“面条洗出胶不能吃”,“舌尖上的谣言”可谓是千变万化,以“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扩散。尽管有大量相关的辟谣内容,但谣言仍“屡辟不止”。
食品谣言不仅扰乱生产发展,影响经济秩序,而且还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甚至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治理食品谣言,一定要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激发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一个也不能少。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主动发布信息和科普宣传力度,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在“正言”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上跑在谣言的前面;另一方面,要成立专家智库,发现谣言,第一时间让权威专家发声,对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进行管控,让谣言无法传播。
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是遏制谣言最有效的手段。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政府机关要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避免谣言滋生,公众也要加强对食品知识的了解,形成辨识谣言和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此外,媒体在传播食品安全知识时,要客观公正,不得编造和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要进一步加大谣言打击力度,在法律层面上,要加大对食品谣言制造、传播者的处罚、追责力度,对造谣情节严重的,要坚决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起到震慑作用,使食品谣言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