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来自哪一户居民?分类是否准确?垃圾巡检员只要轻轻扫一扫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巡检后的数据还会第一时间回传到数据平台上,短信告知居民。
破解垃圾困局,杭州越来越多的社区如今已经开始了“智能分类”。
杭州是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在垃圾分类实名制、实户制、垃圾不落地等创新举措的基础上,杭州率先推进垃圾“智能分类”、深化“定时定点”等做法,通过“效率+服务”模式切实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据了解,杭州市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外露、沿途不渗漏”的清洁直运模式始于2009年。8年来,垃圾清洁直运已覆盖杭州市主城区并延伸至余杭区、萧山区。截至2016年底,杭州共开通垃圾清洁直运线路416条,设置桶车直运点9308个,日服务市民超700万人次,主城区生活垃圾桶车直运比例从最初的不足5%上升至80%。
从2010年起,杭州正式开展新一轮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智能分类”,在127个小区开展运用二维码、物联网等科技手段的“智慧垃圾分类”试点,实现垃圾投放有源可溯;深化“定时定点”,在218个分类小区开展试点,强化分类投放环节的监督管理;试点“互联网+清运作业网”的“两网融合”上门回收,余杭区、江干区部分小区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手段上门回收低价值物品,在便民利民的同时促进源头分类减量。
“每户人家都有一张垃圾分类智能卡。扫过二维码后,后台就有记录,能知道是哪户家庭在进行使用。同时,后台会统计积分,积分到一定程度可以换取服务。”上城区水澄桥社区副主任胡燕燕介绍,通过扫二维码,每户人家每个月可以领到一绿一黄2卷垃圾袋,居民拿着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到分类箱上的扫描区域扫一下,对应的垃圾箱就会开启。
要创新,更要落实。运用市场化机制,杭州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下城区和乐苑小区自2011年实行“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制度以来,垃圾分类专管员和“武林大妈”同时上阵,小区垃圾不落地的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95%以上,成为杭州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西湖区绿洲湾小区共有7名志愿者,每周轮班、每天上下午巡查、统计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情况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在他们的带动下,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逐年提高,从受约束逐渐变成习惯。
据统计,2016年,杭州市累计开展垃圾分类的小区有1927个,参与的家庭有115.77万户,生活垃圾产生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不到2%。最近,杭州还公布了小区垃圾分类“红黑榜”,对垃圾分类落实得好的示范小区和推进困难的小区进行了公示。
前期分类到位了,如何提升后续处置,避免“中期运输不分类,后期处理‘一锅烩’”现象?
去年下半年,杭州市在原有清洁直运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以“绿桶绿车、黄桶黄车”为基本标志的标准化分类清运系统,破解分类垃圾“一锅运”难题。同时,全面推进垃圾清运市场化,加强分类清运的日常监管力度,提升清运服务质量。在垃圾清运集置点,公示收运时间、收运频次、收运车辆、责任人、投诉电话等信息,接受市民监督。
杭州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杭州将建立责任传递机制,力争实现2017年全市人均日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比如,落实小区垃圾分类责任人、垃圾分类专管员和片区执法队员,充分发挥楼道长和志愿者的作用,强化现场监管、指导,实行垃圾分类小区达标考核和示范小区摘牌机制;引入资源回收规范收运资源化处置,深化农贸市场生鲜垃圾就地(就近)处置,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后的厨余垃圾不出村(镇),就地资源化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