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宠辱惊不惊
□ 王 毅

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和积极评价而兴奋激动;因他们的恶感和负面评价而警醒反思,这也正是一种自省的能力和调整适应

我们有两个形容人之心境的成语:“受宠若惊”和“宠辱不惊”。前者言人得到别人垂青时的极其兴奋,后者显示人的一种自信和从容。它们来自《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老子看到,人作为一种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中的现实存在,他的精神面貌和自我评价其实并不由他自己来决定和呈现。事实上,这操控在他周围的人手中,尤其是那些对他有直接利害关系者的手中。这样的人看得起你,赏识你,喜欢你,重用你,那么你多半就是“受宠若惊”,兴奋、喜悦和自得都会抑制不住,跃然脸上;相反,如果这样的人对你看不起,轻视疏远,甚至是责骂侮辱,你必定是惶恐不安、情绪低落,感觉抬不起头来。老子将这种瞧不起人称为“下”,“下”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蔑视、冷落、抛弃,形象而又深刻地显示了一个人的“受辱”之感。

那么,这种“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宠辱若惊”原因何在呢?老子强调的是一个人自身的原因,也就是“贵大患若身”——“把大患及身看得很重”,担心自身会有大患,很在乎自身是否有患。结合下文,这个意思就更清楚了:“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我有这个“身”,等到我不把这个“身”看得很重时,我还有什么患呢?还在乎什么呢?

所以,怎样保持做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怎样保持由这种独立性带来的自信和尊严?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无身”。“无身”当然不是指不要这个肉身,而是去掉一切你所在乎的身外之物,去掉一切你所在乎的外界评价。在老子看来,这些东西带给你的是患得患失的折磨与痛苦。

苏轼有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归来,拄杖江边,看着眼前平静东流的长江,想起自己的宦海风波人生坎坷,东坡忆起了老子的这个教诲,正是未能抛开营营役役,将身外之物视为自身,才有了丧失本真之我的“长恨”啊!

然而,事情还有着同样重要的另外一面。必须承认,人的宠辱之惊有着客观因素,而且客观因素往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宠辱而惊是人之正常反应。对于周围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我们不大可能视若无物,没有感应。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和积极评价而兴奋激动,因别人对自己的恶感和负面评价而警醒反思,这也正是一种自省的能力和调整适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