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茶如面 不负春光
顾 阳

眼下这个时节,最忙碌、最辛苦的就要数南方茶区的茶农了。

越冬之后,茶树的芽头噌噌地往上窜,正是采茶的日子。为了卖个好价钱,茶农们往往是全家老小齐上阵,赶在清明谷雨前把它们采下来。点上炭火支起锅,全凭炒茶师傅的“手上功夫”,或扁平如龙井,或卷曲如碧螺春,或者什么都不像。

这样的场景颇具镜头感,但现实生活中大多已成为商家营销的手段。茶市上,纯手工茶价高量少,早已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了,大规模的机器制茶是茶叶生产的主流。这也无妨,对于大多数茶客来说,如果没有特别苛刻的味蕾,大体是分辨不出手工茶与机制茶的区别。

中国人对于绿茶的偏爱由来已久,如果从诗经中的记载算起,茶叶的历史至少在两千年以上。记得有文章曾说过,爱茶之人与茶结缘,大都是从绿茶开始的。现在回头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笔者从孩子时代便经常跟着大人去街上的茶庄买茶。印象中那时可买的茶叶种类并不多,无非就是一些毛峰、炒青之类。暑假午休之后,酷热难耐,细心的父亲总会提前泡下一大壶茶水,咕咚咕咚地喝个饱。茶水温热,解渴祛暑功效极佳,但对于一个孩童来说,与当时时髦的甜口酸梅汤相比,茶水总归还是要占下风的。

到了大学时代,隔壁宿舍的一个同学来自江南茶乡。每每过了五一假期,他准保会从背包里掏出一大包茶叶让大家尝鲜。茶叶是他自家茶园里种的,形状不规整,但泡出来的茶汤翠绿清亮,轻砸一口,鲜爽极了。从此以后,便隔三差五地到隔壁宿舍蹭茶,也正是从那时起渐渐喜欢上了绿茶。

工作之后,经常到各地出差,每到一些产茶区,笔者总会刻意抽出点时间,去尝尝当地的好茶,因此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茶友。茶盏之余,心里挺羡慕他们的,生活在一座有茶的城市,多惬意啊!

茶喝多了,自然对茶叶的口味、芽形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冷不丁地被别人问道“哪种绿茶最好喝”时,一时还真说不上来。记得多年前在杭州举办的一个茶叶博览会上,有幸与中茶上海公司一位80岁高龄的长者结识,并受邀去他房间茶叙。长者做了大半辈子的茶叶生意,也喝了大半辈子的茶,对各地茶叶尤其是绿茶了如指掌。其间,也向长者请教了同样的问题,长者未加思索地说道,茶无好坏之分,世上每一种茶都是好茶。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合你口味的那款茶,就是最好的茶。

常言道,茶禅一味。长者的话颇具禅意,让我对茶叶这个绿色精灵多了几分敬畏。经过严冬的考验,倔强地冒出头来拥抱春天,接受炭火炙热的洗礼,最终因沸水而释放了深蕴的清香。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记得2008年5月20日,汶川地震后的第9天,我走访都江堰青城山脚下的一个受灾农户。女主人刚从田地里忙完农活回来,张罗着在院子里坐下并攀谈起来。抬头环顾,屋顶的瓦片已被震得七零八碎,窗台上晾晒着一些凋萎的绿叶子,或许是中药材吧。

“这是从山上采来的野茶。”女主人看出了笔者的疑惑,顺手抓了一小撮,给我们泡起茶来。

女主人说,自家的房子基本上都被震垮了,好在一家人都还安好。政府送了粮食和矿泉水,生活暂时没有问题,“不过,我们有手有脚的,总不能闲着吧,生活总归是要继续的”。她谈起了重建房子的计划,还准备多养些家禽,争取让生活早点恢复到震前,而且要过得更好……

不经意间,女主人眼角里闪过的淡淡忧伤,但很快又被她收藏起来。经历了灾难的考验,我们无意让她逐渐平静的心情再起波澜,但对于苦难的不屈服以及对未来的豁达,至今令人动容,就像那氤氲的茶香,犹如深谷幽兰般沁人心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