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心灵契合点
□ 徐 达

认识和欣赏文艺作品同样需要设身处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处于同一境界,才能体会其中之真味

听同事推荐包揽六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爱乐之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影院。影片甫一开头热烈的歌舞场景,类似美国经典歌舞片。片中人物唱出每一句台词的节奏甚至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笔者不自觉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荧幕上,直至影片结束,叹惋不止。

听到不少对该片的争论,有人认为逻辑不清情节拖沓,也有人认为该片是关于青春、梦想和音乐的绝佳影片。笔者并无意于谈这些明面上的喧嚣与繁华,只想谈谈这背后自己感受到的一些内核的东西。

笔者并不为该片口碑两极分化而讶异,电影、戏剧乃至一切文艺形式,归根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东西,有人能懂,有人未必能懂。每个观众的知识阅历、思维深度、感悟能力、审美与价值判断等不同,而文艺作品又往往是部分创作者对某些事物认识思考的阐释与表达,若二者恰能找到契合点,则观众认为这是部好的文艺作品,反之会有观众感觉找不到那个“点”。

这个契合点需要代入感。仍拿《爱乐之城》来说,“这是一个很当代的现实爱情故事,有关男女两人一起解决现实中人人都要遇到的困扰,这会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该片导演沙泽勒这样解释此片的成功,“音乐歌舞片并非总是展现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并非给观众不真实的抽离感。它也可以讲述当代真实生活,讲述人的故事,就像纪录片一样”。影片中最后的15分钟最动人心魄:多年后,女主和丈夫无意间走进一家以她当年想法命名的音乐吧,见到始终坚持的男主,他弹起当年定情之曲。导演用一段蒙太奇手法让两人重新选择,再回到现实,最终,两人只是远远看了对方一眼,就此别过。观众看到此幕,或许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某个曾出现在自己生命里,而又没能一起走到最后的人。因而与其说影片感动了观众,不如说观众被自己的故事所感动。

这个契合点也需要“了解之同情”。“了解之同情”一说,出自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他认为:“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所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其实不独治史,认识和欣赏文艺作品同样需要设身处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处于同一境界,表一种之同情,才能体会其中之真味。

在笔者看来,片中一切的配乐舞蹈等“皆情语”。结尾戛然而止的怅惘,或可借用张爱玲的话来描述:“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偏偏是爱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