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曾被称为“江南红色沙漠”,赣州市水土保持局局长何世林告诉记者,严重的水土流失一度让赣州几乎“失守”。上个世纪80年代,赣州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28.37%,许多丘陵山岗红壤裸露。
筑梯田、修水坝、植草种树,成为全国首个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赣州人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奋起求生。如今“山上林草多、山下水唱歌。旱地变水田,老表乐呵呵”,曾经的穷山恶水成了青山绿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这座江南之城的名片。
“沙漠”里植绿
“山上无树,地上无皮,河里无水,仓中无米。”说起位处赣州北部的宁都旧况,石上镇石上村的李兴亿直摇头。宁都是典型的丘陵山区,遍布易被降雨冲刷流失的花岗岩、红砂岩和紫色页岩,降雨多、强度大,再加上人为过度开发,一度让这里成为赣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到处都是裸露的荒山,种不了庄稼,养不了活人,村里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水土流失危及生存,宁都县决定向恶劣的生态环境发出挑战,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还绿、求生。2011年,宁都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其中还安小流域治理项目落户石上镇。
“治理水土流失,是门技术活。”宁都县水保局副局长符广东说,石山不同于平原,光种树保不了水土,在植绿之前,得先给秃头山动“大手术”。
如何用好“手术刀”?宁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先在坡面修筑内低外高的“斜面台阶”,再在台阶内侧沿等高线开挖环山沟,用横隔拦成一节节短沟,像竹节一样,既能拦蓄雨水,还能拦截泥沙,当地人形象地称这种蓄水沟为“竹节沟”。
留住了水,保住了土,接下来就是种树。石头山上种树难,碎石、挖坑、改土,复杂繁琐的程序,算下来往往是平地的两倍。为此,宁都因地制宜,除了灌木、乔木等生态植被外,还选择油茶、脐橙等适地时、涵养水源好、生长速度快的经济林。
草绿了,树活了,后期维护也不能少。“如果在林果开发中过度破坏土壤表层、使用农药,反而更容易破坏山体结构,只会适得其反。”符广东说,一年栽,十年养,动完“大手术”,成效如何,更要靠后续的休养,排灌沟、蓄水池、塘坝等小型水保工程建设一个也不能落下。
“江南红色沙漠”泛新绿。如今,石上镇昔日漫山的红砂岩已经渐渐淡去,山坡上梯田郁郁葱葱,成片的脐橙林更是挂上了颗颗红果。“山青水绿,这才像个家。”李兴亿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石上镇只是赣州市全力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缩影,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赣州全市目前已累计完成综合治理小流域630条,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80年的1676万亩下降到的11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
“绿色”里淘金
生态保护功能不错,经济效益也要强。何世林说,赣州将这两点确定为水土保持的立足点,“赣州多山少地,不能为了绿化而绿化,得有收益,不能饿着肚子保生态”。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期长,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说服农民参与,不是件容易的事。
种植有市场、适宜赣州气候条件的脐橙、油茶等经济林成了最佳选择。何世林介绍,赣州将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用财政资金鼓励一批公司和大户第一个吃螃蟹,通过土地入股、“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让地、参与水保。
目前,全市吸引3000多家民间企业参与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1120多平方公里,在项目区发展脐橙、油茶、茶叶等经济林75万多亩,年产值30多亿元。
石城县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曾经土壤贫瘠、沙土流失、遍地荒芜。2014年,该县政府启动示范园建设,吸引大量民间资本及群众参与。几年投入后,示范园土层厚了黑了,“死土地”变出“活效益”,曾经不长庄稼的“沙漠”如今种上了成片的经济果木林。
“自己投资一部分,政府有配套,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江西省铭鸿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小勇以前在深圳做生意,前几年看到家里在搞基础设施建设,就回家流转土地开起了公司,种上葡萄和脐橙。“挣钱的同时,还能帮助美化家乡,挺开心。”
眼见着经济效益不错,周边村民不少人动了心,让地的让地,入股的入股。竹坑乡竹溪村村民陈南昌是铭鸿达公司的员工,家有45亩地,前年入股了铭鸿达,全部种上脐橙。现在,算上工资、土地流转金加分红,陈南昌一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比在外地打工舒服。”
绿得持久、富得多样,赣州不断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除了种植经济林,石城县还在学着打好生态旅游牌。
大畲村是石城一个小有名气的古村落,村里的“南庐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风雨仍巍然屹立,青山掩映下的几百亩荷塘芳香四溢,涓涓小溪淌过客家民居。这个曾经因为采矿而满目疮痍的村庄,经过小流域治理,成为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村主任黄光洪直言:“从前这里是穷山恶水,治理后发展起旅游业,游客来得多了,村里不少人办起民宿、农家乐,大家的日子好过起来。”
着力保水土
从事水土保持工作26年,符广东眼看着宁都从不毛之地变得处处都有绿色。“水土保持工作又累又苦,工作人员常年上山下乡,但见证着一座座秃头山变得郁郁葱葱,是件很自豪的事。”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水土保持工作需驰而不息,赣州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给与高配,从市到18个区县都设有独立的水土保持机构,大多数乡镇设有水保站或水保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水土保持也变成了硬杠杠。”何世林说,赣州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优先,在制度设计上将水土保持纳入发展规划,率先创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全市18个县全部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牢守生态红线,赣州还加大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联合林业、国土、交通等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去年以来,赣州市共开展执法检查1194处,查处违法案件38起,责令整改项目402个,整改治理面积7.9万亩。
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赣州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7816.64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19.85%。地处兴国县龙口镇的塘背河小流域,曾经沟壑纵横、满目荒凉。天上一下雨,田里就跑沙,一亩水稻产量才两三百斤。当地居民说,多亏了这几年政府投钱修建拦沙坝、挡土墙、种树种草,现在,水土流失情况好多了。
何世林坦承,水土保持并不是治理一遍就能达标的,经过初步治理的部分区域会出现反弹,新的人为水土流失还未完全杜绝,再加上自然水土流失面积仍然较大,赣州水土保持工作依旧面临较大挑战。下一步,赣州市将重点推进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创新,完善监测评价和建设管理体系,从源头上严控人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