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主招生 家长过关
□ 雨 吟

保持“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真心,保持对陌生课题的学习力,专注地为即将起飞的孩子送上一份默默支持

春节前的家长会上,有专家问:“哪些人确定想参加自主招生?”家长们面面相觑,没一个举手。老师说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自主招生这件事,家长要多学习。现在正是高考前最紧张的阶段,不要干扰孩子。如果家长不学习,就太不负责任了。”

高考临近,家长能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看着每天早出晚归的孩子,有种帮不上忙的无力感。只有自主招生这件事,家长还能尽点力。做一个学习型家长,立知立改还不晚。

先整明白啥叫自主招生。2003年春季,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北大、清华等一批“985高校”开始实施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如今,自主招生在我国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高校都会搞自主招生,希望招录有创新潜质、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2月底3月初,高校发布招生简章;4月,初审结果公示;6月,参加高校自己组织的笔试、面试,等待高校的通知。

自主招生竞争相当激烈,参与人数年年攀高。听过来人讲,首先要研读上年的招生简章。粗略一看,自主招生的第一道坎在获奖证书。有的高校写明“全国决赛一等奖”,这得是多优秀啊!还好,有的高校只需二等奖证书,有的还会更宽泛,只要证明你在相关学科具有创新潜质即可。如果没有证书这个“硬件”,希望会比较渺茫。但专家说,自主招生并非“掐尖”,只要学有所长,一样可以报考。

读明白章程了,确立目标学校让人纠结。大部分学校对通过初审、笔试、面试的学子提供降分录取的优惠,大部分在20分到30分之间,有的甚至降到一本线。但降分幅度与孩子的优秀程度成正比,如果没有蟾宫折桂的把握,就要以自己孩子可能考出的成绩为基准、以上年目标校的录取线为标杆,看看上浮20分至30分后有无可能。最痛苦的莫过于孩子的成绩起伏不定,而最有参考价值的期末考试又考砸了。以这个成绩报名,既不敢摸高怕踏空,又担心报低会浪费。这一时段,心像在火上烤,名校似乎伸出了橄榄枝,但又那么虚无缥缈。进亦忧,退亦忧,家长心理素质要足够强大才行。

还有一次艰难的选择。报一所高校还是两到三所,报本地还是外地?有的名校气质独特,摆出了“舍我其谁”的姿态,选我就不许另择他人。有的显示出海纳百川之势,选我,欢迎,也可以多选几个试试。但再查阅资料就会发现,高校地点各异,笔试面试时间基本重合,你就是有三头六臂估计也跑不过来。更何况如果报了外地高校,还要提前赶到学校熟悉环境。您只能暗自期盼,自己精准定位,能“一棵树上吊活”。

剩下的是繁杂的工作,比如写一封能打动考官的自荐信,再如请专家和学校出推荐信,还有找到高中阶段的重要证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凡此种种,都需要精心准备,总之一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查网络、听讲座、看电视、入家长群、咨询朋友……想炼成学习型家长,并不容易。你忽然发现,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有专门机构周末连续举办上百人参与的公益讲座,最终推销咨询服务,当然,收费不菲。

所有环节的工作都做好了,并不意味着成功。每年都有大批“过五关斩六将”的孩子折在面试这一关。最最关键的,还是孩子的成绩、孩子的能力,尤其是是否有专长。一位家长说得好:“但求耕耘,莫问收获!”学校老师也多次提醒:“自主招生不是救命稻草,高考成绩才是!”

保持“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真心,保持对陌生课题的学习力,专注地为即将起飞的孩子送上一份默默支持,这也许是投入地参加自主招生的最大收获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