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是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观众需要爆笑来解压,也需要文化来滋养
悄悄地,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这个春天火了起来。素简的《见字如面》凭着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一腔娓娓道来的情怀,做到“收视与口碑齐飞”;素雅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以“主持人+教授评委+素人选手”的配置,掀起至今还滚烫的诗词热;素朴的《朗读者》借力个人成长体验与精美传世佳作,“情理之中”地圈粉无数。
其实,这并非貌似高冷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首次亮相。从2013年至今,此类节目就未曾缺席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虽然刚开始走得并不顺畅,但如今总算是从“冬”熬到了“春”,还被一众网友盛赞为“一股清流”。当然,这并没有嘲讽娱乐类综艺节目为“浊流”的意思。毕竟,文化生态是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观众需要爆笑来解压,也需要文化来滋养,偏重其中任何一方都是失衡的。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化类综艺节目集体爆发,也定有缘由,我们不妨从内外两方面来看。
击中心灵,是为“内”。
当下,人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快的节奏割裂成了无数的碎片。尽管很多人表示非常愿意“捧着纸质图书阅读”,但现实中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别说读书、读诗、写信,连拿起笔写字都快成了陌生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距离诗中描述的生活越来越远,这才发现其中的世界弥足珍贵、懂诗的人如此美好;人们也越来越焦虑,害怕上了年纪后回忆青春,只能靠一排冷冰冰的手机中几行冷冰冰的微信,若哪天手机再“罢工”,就连这点儿与世界有过情感交流的证据也消失不见了。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也开始拿起笔慢慢找回用书信沟通的习惯。而《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恰恰击中了人们如此空空落落的内心,得以在短时间内引发热议。
况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于这个时代一定会有增长,情感依然相通、意境依然隽永的诗词、书信也就这样跨越千年在当下散发着魅力。
形式创新,是为“外”。
观众喜欢竞赛的紧张感,《中国诗词大会》就由挑战者组成百人团,分为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多维度进行PK;选手答题之后,再由教授评委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在比赛的紧张和诗词的趣味之间随意切换。观众不喜欢“高高在上”的说教,《见字如面》《朗读者》就用一个人、一封信,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相结合,从时光流转中唤回遗失的记忆,再恰如其分地辅以舞台视觉语言,“不喧哗,自有声”的意境渐渐浮现。
没错,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此这般就成了“爆款”。但要想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实生活,最有力的工具还是教育,是要把系统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灌注到基础教育中去,这会比综艺节目的影响更深远。这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真正享受诗词的快乐,让孩子们因为懂得而热爱、因为理解而淡然。
没错,文化类综艺节目成为“爆款”后,势必会引发强烈的“跟风潮”,有业内人士预计各大卫视今年下半年就会出现不少文化类节目。只是,这类节目并不好做,“跟风”之前还是要好好测测自己的底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