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资金,却通过在不同金融市场、不同机构之间的穿梭,层层转手套利,这种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利用金融市场上的游戏规则寻求盈利,是资金的天性,但如果这些创新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则会埋下较大隐患。一方面,“空转”放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较易出现连锁式反应;另一方面,“空转”加长了资金流转链条,抬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这让许多金融政策和初衷相悖。
过去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财政政策,以期通过增加对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最终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然而,有许多银行资金没有真正投向实体经济,反而成为了金融市场“空转套利”资金的重要来源。对此,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资金空转现象加以整治和规范。如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价体系的“广义信贷”测算,出台政策全面加强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等。这些举措对遏制资金“空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解决资金“空转”现象的方法之一,就是为资金找到合适的投向,为遏止资金空转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纵观当下的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存在不少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与企业。
以绿色产业为例,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0.41%的不良率,以及顶层设计充分的政策支持,说明绿色产业是银行资金不错的选择。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内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域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金融机构配置资产的蓝海。
事实上,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同生共存,彼此关联的。实体经济需要金融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金融业也需要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维持其成长的空间。在经济深度转型的当下,金融业应当转变方向,让资金“脱虚向实”,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石。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