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超过半数募集资金用来理财,一方面说明企业缺少长期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说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再融资过程中,利益勾兑、热点炒作导致二级市场热捧,定增股价涨上天,扭曲了资本市场估值和定价机制
上周五(2月10日),2017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召开,在总结2016年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工作成绩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作出了新贡献,首发(IPO)和再融资合计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
但是,刘士余也认为融资数据中既有成绩也有忧虑,数字质量还不够,并指出沪深交易所不能沾沾自喜,要把风险放在第一位。
成绩不用多说,忧虑到底来自哪里?
首先,去年A股首发融资和再融资存在严重失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股发行融资规模为1476亿元,粗略计算,通过再融资方式增加的市场供给大约是IPO融资的8倍。再融资中,又以定增占比最高,而且定增是有解禁期的,时间一到,定增对象解禁将对二级市场形成“抽血”效应。
其次,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2016年共有82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超8800亿元。从趋势上看,自2012年以来,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维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上市公司理财资金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另一种就是募集资金,后者又分为超募资金和再融资中闲置部分。根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2016年理财产品认购额中,资金来源于募集闲置资金、自有资金的比例分别达58%和42%。
显然,将超过半数募集资金用来理财,一方面说明企业缺少长期投资渠道;另一方面说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表明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过度融资的问题。更有甚者,一边融资一边理财。
上市公司理财的另外一个不利影响是,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以较高成本接纳了理财资金,只能通过委外等方式将资金转给非银金融机构,非银机构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在银行间市场加杠杆博取收益。这导致金融过度繁荣,加大了金融风险,甚至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提供的“弹药”,促使资金加速“脱实向虚”,与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背道而驰。
第三,再融资过程中,利益勾兑、热点炒作导致二级市场热捧,定增股价涨上天,扭曲了资本市场估值和定价机制。同时,也有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资金超溢价并购标的,输送利益。
上述种种乱象,都是A股市场融资尤其是再融资值得忧虑的问题,亟需强化监管。刘士余表示,交易所一线监管功能必须加强。沪深交易所下一步要与各省证监局签订上市公司监管备忘录。
实践中,交易所需要对企业再融资募集资金的必要性、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保持高度关注。此外,现行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已10余年没有修订,亟需重新修订以便适应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