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2017新春走基层 感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记者”尝试新技能
本报记者 齐 慧

“今年春运报道要直播!”对于我这个“写”了7年春运、当了10年记者的“老记者”来说,采用新媒体技术采访报道春运的任务还是首次尝试。

接受新鲜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作为一名习惯用文字说话的记者,让我去用视频表达,还是个不小的挑战。

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就来到了京沈高铁望京隧道项目施工现场。以往采访都是带着纸笔就去了,今年带上了充电宝和自拍杆,装好了手机软件就下隧道了。

节日期间,在京沈高铁的项目上,有100多人坚守在岗位上。听到我们要直播录视频,他们很紧张,怕自己表现不好。经过沟通,他们慢慢适应后,每个人都很兴奋,有的人赶紧给父母打电话说:“我录直播了,你们可能马上就能看见我了。”

直播与平日的采访大不相同。直播对记者的反应能力要求更高:到达现场后,记者需要大量地收集信息并迅速反应——哪些是观众感兴趣的,哪些是需要详细解释的;直播的语言还需要更加平实生动。

从新闻本身来讲,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必然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尝试,融媒体的发展,显示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活力。受众群体呈几何级增长,有效读者在不断扩大。多样性的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体的新闻更具有可读性。

从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看,学习运用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全新思维的报道方式,是应对传播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对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帮助。

大年三十,中午12点,京沈高铁望京隧道项目部给职工们准备了丰盛的餐饮,100多人齐聚一堂。很多员工希望,我能给他们录一段直播,让远在家乡的父母看看他们过得很好,工作努力。当他们能在镜头前说出对父母家人想说的话时,我又体会到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