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农民工一个温暖的“家”
本报记者 齐 慧

我国13亿多人口中,有8亿多农民,其中有农民工2.6亿。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还将有数以亿计的农民继续加入这一群体。

近日,记者来到青岛新机场建设现场进行农民工管理调研,看看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在位于青岛市胶州镇的青岛新机场地铁站工程项目部,记者看到,工人们生活的区域干净整齐,除了行车区域外,其他区域铺的都是地砖,绿化率达到40%以上。虽然住的都是活动板房,但每个房间内都备有冷暖空调,窗户上统一贴上了窗膜,既可当窗帘使用,又不会遮光,从外表看起来整洁明亮。

“在住地,我们创新引入了物业管理模式,随时保持环境整洁,不仅减轻了工人们的负担,还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国建工集团青岛公司青岛新机场高铁站房工程项目经理杜鹏说。

“我们这里和大学生宿舍似的,我带你们去看看。”跟着杜鹏的脚步,记者陆续看到了医务室、图书阅览室、洗澡堂、洗衣室等。

“我们专门安装了几台洗衣机供工人们使用。洗衣机是投币式的,洗一次衣服只要一元钱,非常方便。”杜鹏说,住地的食堂也创新性地引入了竞争式经营,工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堂刷卡就餐,饭菜质量由此得到提升。

又是引入物业公司,又是引入医生,还置办了很多洗衣机等电器,这样管理成本会不会增加?

“恰恰相反,成本不仅没有增加还下降了很多。有了洗衣机节水达到70%,整体管理费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杜鹏解释说,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比以前雇佣工人打扫既节省开支,还能随时保持整洁。洗衣机是与企业合作的,由企业免费提供,只回收每次一元的使用费。

“我们就是引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既高效又便捷,更重要的是工人们得到了实惠,过得舒心。”杜鹏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完全可以复制推广到更多项目中去。

作为我国最大的农民工用工企业,中国中铁通过外部劳务企业、施工劳务企业、劳务派遣企业等形式大量使用农民工,工程施工高峰期人数超过180万,解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问题。自2005年以来,中国中铁在全公司推行农民工与职工同学习、同劳动、同管理、同生活、同报酬的“五同”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已经在中铁建工干了10多年了,我们都愿意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吃的好、住的好,省心。”顾新彬是江苏南通人,年近50的他,已经在外打工30多年了,走过很多工地,最后选择了留在这里。“孩子长大了,家里不用我太操心,现在农民工挣得也多了,管理也正规,还有一群朋友,就和在家过日子一样。”

1992年出生的张快,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90后”之一。家里就他一个儿子,本不想他来工地打工,但他还是决定来到这里学手艺。“现在是打零工,挣得不多,我在工地上只要有时间就和师傅们学手艺,等将来当了瓦工、木工就挣得多了。”张快说,项目部经常开展技能培训,对于想学手艺的他,愿意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

近年来,通过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国中铁各级工会组织引导和帮助百万农民工逐步实现了“几大转变”,即:从“社会边缘型”到“主人地位型”转变,从“流动务工型”到“扎根企业型”转变,从“体力打拼型”到“知识技能型”转变,从“干活挣钱型”到“爱岗敬业型”转变,从“生活单调型”到“情趣高雅型”转变,加快了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还使他们生活得愈加轻松和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