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难心事”,西安市新城区在全区九个街道办成立了“救急难”工作站,主要为低保户、贫困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因灾病等急难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每年两次的临时性现金或实物救助,实现了急难事在基层快速解决,得到群众称赞
初冬的古都西安,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寒意。但对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安民里社区低保户贺东祥老人来说,这个冬天却显得格外温暖。“前段时间家中电线因线路老化着火导致房屋受损,这让我家陷入了困境。但让我感动的是,街道‘救急难’工作站和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帮我申请了临时救助,发放了500元的米面油,解决了我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不是有‘救急难’工作站的帮助,我都不知道今年冬天的日子怎么过。”贺东祥说。
贺东祥老人说的“救急难”工作站是西安市新城区为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难心事”而专门设立的救助机构。西安市新城区目前共有在册低保对象4932户8235人,正常社保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但遭遇重大疾病、突发情况时,一些群众还是会面临困境。鉴于此,自2015年12月起,新城区在全区九个街道办成立了“救急难”工作站,主要为低保户、贫困户和外来务工人员因灾病等急难事件而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每年两次的临时性现金或实物救助,现金救助标准为1000元以内,实物救助标准为价值500元以内的物品,超过1000元以上的报区民政局审批拨付。
在新城区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仇旭看来,新城区出台“救急难”政策,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审批权下放,实现了急难事在基层解决。以前群众申请紧急救助要通过社区、街道办、民政局等层层环节,往往要一个月的时间救助金才能批下来。现在,民政局将权力下放到各个街道办,“救急难”工作站直接设在街道办,一周内就能审核发放救助资金和物资。对于特别紧急的困难户,各个街道办可以先救助再补手续,立刻申请,立刻发放,不耽误群众应急解难。二是“救急难”遴选环节增加了社区民主评议和公示,保证了救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让救助金真正帮助到需要紧急救助的困难群众。三是在全省首创现金实物救助,提高了对困难群众的精准救助水平。四是审计同步介入,使制度更加完善,也保证了救助资金使用安全。
针对许多情况下,1000元紧急救助不够解决根本问题的现状,新城区民政局规定,申请人一年内同一事由申请救助不得超过两次。救助标准超过1000元以上的,由街区上报民政局审批,救助资金由新城区民政局负责下拨。
今年48岁的新城区东方社区居民杨春是在册低保户,独自一人生活,由于双眼视力几乎失明无法工作,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去年又因糖尿病及并发症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每周需要进行2至3次的透析,长期治疗花费使其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社区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上门为杨春填写了临时救助申请。街道“救急难”工作站收到杨春的临时救助申请后,根据临时救助的办理程序在社区进行了公示。经审批,街道“救急难”工作站于今年1月和9月分两次为杨春发放了临时救助金2000元。“救急难”政策让杨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目前,杨春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新城区民政局局长何永宁介绍,“救急难”是“雪中送炭”,既坚持救急托底,尽力而为原则,又坚持不养懒汉,量力而行原则,目的是为了通过救助,解决困难群众遇到的急事难事。截至目前,新城区共发放总价值88.3万余元现金及物资,为1191名困难群众送去了“救急难”政策的温暖。
何永宁表示,目前新城区“救急难”工作与社会慈善事业建立了有效衔接,将“爱心直通车”“美居行动”等社会慈善工作与政府救助进行有效衔接,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和公民个人救助意愿与急难对象救助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新城区民政局还同公安、银监、证监等部门初步建立了户籍、车辆、存款、证券等信息联查机制,为救助对象核对信息机制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新城区还建立了困难群众生活状况监控机制,申请人条件无异议的,其基本情况会录入“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有关部门会对其生活状况定期进行询问了解,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今后,新城区还将不断完善救助政策,提高救助金额,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