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旧令牌 新活力
□ 李 哲

非遗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非遗的传承是能动的而不是消极的

日前,“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是我国列入该名录的第31个项目,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再一次惊艳亮相世界舞台。在名录上,“二十四节气”的准确表述是这样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按照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划分,该项目应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一领域。

我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古往今来,这二十四个节气在我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它指导着整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实践功能虽然有所减弱,但在广大的农村,这二十四个节气依然是不少耕作者们所依赖的“令牌”。走进今日黄土高原的乡村,乡亲们仍会告诉你,夏至不见麦,这一天之前必须收割完所有的小麦;芒种种秋粮,绿豆、白豆、玉米都得这时候下种子;白露开始种小麦,一进寒露就不能种小麦了;霜降之前出白菜,小心霜打了白菜……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城市、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区、在年轻人中间,“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遗忘。非遗的保护,不仅仅是“登记在册”,更重要的,是要让古老智慧萌发新芽。因此,在庆祝我国又增加一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正是看到这一点,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指导下,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多个社区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此外,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民俗学会等机构将为该项目的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开展征集、收藏、展示和研究、宣传、弘扬等工作。

我国是毫无疑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非遗的保护任重道远。需要明确的是,非遗是鲜活的而不是静止的,非遗的传承是能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它是传统智慧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并应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不断提升非遗的当代实践水平,对于保护并增强非遗的生命力,维护并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