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源于4年前的一次“事故”。
2012年暑期,陕西科技大学派出支教学生赴陕西榆林定边县杨井镇支教。在饮用当地水窖水后,部分学生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确诊为肠胃炎。
“是不是水的问题导致这一切呢?”带着这一困惑,团队成员采集水样带回学校检测,结果表明:水的浊度、固体溶解度、微生物含量等严重超标。
“作为21世纪的创客,我们将竭力让当地乡亲们喝上干净水。”大学生们下决心实现这一愿望。
陕西科技大学健康水源梦公益团队由此诞生。团队共有18名成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徐卫涛老师担任领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江巍成为负责人。为寻找解决方案,团队对整个陕北地区的水质进行了大范围调研检测。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陕北煤矿资源丰富,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煤灰,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经过学院教授的指导,队员们组成了陶瓷材料绿色制造与新型功能化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经过多次试验,大家发现,多功能陶粒可解决过滤净水问题,便决定将粉煤灰变为煤灰陶粒。粉煤灰陶粒是以粉煤灰为主料,掺入适量外加剂成球,经焙烧或养护而制得的一种人造轻骨料。其表面因玻璃化而形成一层外皮,没有放射性和挥发性,比天然石料具有更为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截污能力强、反冲洗耗水量低、不含有害成分,且具有可重复使用、环保节能的特点,是理想的过滤材料。
有了合适的净水材料,是否可将其运用于水窖水的净化呢?团队成员结合材料专业相关知识,历时3年的研究探索,最终研制出去除率高、实用性强、简单易操作、具有独有优势的生物慢滤净水器,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我们的净水器主要是用石头、沙子、陶粒等常见材料制作而成。净水初期,经阳光照射,微生物经繁殖和新陈代谢活动会在滤料表面形成一层生物黏膜。后期,通过生物黏膜的物理吸附、截留作用和黏膜中微生物的捕食、被捕食及生物化学作用,达到水质净化效果。”江巍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
有了实用的净水器,如何让当地村民接受呢?队员们四处奔走,找到了政府、爱心企业、基金会为一体的推广模式:通过政府购买团队的爱水课堂服务,大规模组织群众参加净水技能培训,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我们通过与爱心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达到企业品牌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用企业支持资金为当地免费赠送净水器,使村民最大程度受益于政府企业,最终形成‘团队愿意、企业乐意、政府满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团队宣传组负责人何天颖说,“我们的务实、奉献精神打动了多位成功人士,获得了多家基金会的支持,也得到了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吕成刚等多名导师的指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6年暑期,团队成员携带着他们自主研制的生物慢滤净水器,前往陕北白于山区实地检验净水器的使用效果。
团队技术组负责人毕增辉告诉记者,“当地条件艰苦,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晒伤了我们,随时飞起的风沙让我们眼里满是沙子与泪水”。但大家并不退却,在爱水课堂培训活动中,队员们手把手教当地村民组装净水器,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当清澈的水从净水器中缓缓流出,村民对我们连连夸赞。”毕增辉说,目前,团队已安装生物慢滤净水器300余台,培训村民2000余人。
陕北山区的成果让团队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实践中,他们发现,宁夏、新疆等部分地区也都在使用水窖。其中,仅宁夏水窖数量就达20万眼,生物慢滤净水器应用前景巨大。
今年11月,健康水源梦公益团队参加了“探知未来2016年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取得了创意作品单元大学组第四名的成绩。
“比赛中,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知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不断探索完善生物慢滤净水器。同时,针对特殊地区的特殊水质问题,研发新型生物慢滤净水器,用我们的努力为一方百姓带去健康水。”江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