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名师 痴心不改
——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胸外科专家苏鸿熙
本报记者 李万祥
▲ 苏鸿熙与妻子合影。 (资料图片)
▶ 苏鸿熙(中)在手术中。 (资料图片)
▼ 平日里,苏鸿熙阅读广泛。 (资料图片)

12月8日的北京,风卷落叶,寒气逼人。

在解放军总医院金沟河干休所的家中,102岁的胸心外科专家苏鸿熙身穿枣红色唐装棉衣,坐在客厅单人沙发上。他左手边的小桌上,放着一份当天的《中国日报》、一杯插着吸管的葡萄汁。老伴苏锦就坐在他身边,满头银发的老两口温暖又温馨。

苏鸿熙是我国心脏外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在国内率先开展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和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手术,实现了中国外科手术革命性飞跃。“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在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中,他不忘初心,以精湛的医术和强烈的事业心,为无数患者解除了“心”痛。

赤子之心酬故土

“南大六年学医路,毕业踏上抗战途。赴美留学梦成真,幸得市长相帮扶。客轮载我赤子情,祖国恩情心中驻。籍此小诗明鸿志,学成归来酬故土。”苏鸿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报国志向和家国情怀。

经金沟河干休所退休干部肖忠武和沈文梅考证,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任南京市市长。这年8月,苏鸿熙所在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更名为南京大学医学院,简称南大医学院。期间,苏鸿熙等4位南大医生接到赴美留学通知后,得到刘伯承的大力支持。

留美期间,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是苏鸿熙的研究项目之一。据了解,国际上体外循环的研究和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实验研究阶段,才于1953年在美国安全应用于临床。为掌握此项技术,苏鸿熙多次到开展该项手术的医院观摩,写下大量心得笔记。

1956年,在美国完成进修的苏鸿熙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不顾美国当局的威胁利诱,自费购买2台国内急需的心肺机,带着美国妻子辗转6国,历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回到祖国怀抱,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就在1958年6月26日那天,苏鸿熙和同事们成功地为一名6岁儿童进行了首例体外循环手术。“这次开创性手术写入了新中国的历史。如今,当年的小患者已经年逾半百,身体健康,家庭美满。”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原主任朱朗标说,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成功,使心外科成为新中国最早进入世界医学先进水平的一个领域。

1963年,苏鸿熙还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人造血管进行主动脉——颈动脉搭桥术。此后,他对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人工心肺机的结构要求和体外循环钾代谢规律及分段补钾方法,在多项心外科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如今,全国已有60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每年救治几十万名患者。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苏鸿熙成果多、贡献多,曾被原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

医者仁心爱无垠

“一代名师”不仅仅是医术精湛,更源自医者的大爱无垠。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据与苏鸿熙共事过的医生回忆,即使半夜来了病人,他都会跑步从家里赶到现场。有一次着急,还跑掉了一只鞋。当同事打趣称他做了一回“赤脚医生”时,苏鸿熙却笑言,“只做了半个赤脚医生”。

“苏老用手术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个年代,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他常常和我们医护人员在监护室守护着危重病人,一连几天寸步不离。”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原主任医师余翼飞回忆说,他的这种作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心外科病人的病情,往往比较重且复杂多变。为便于病人能及时得到上级医师检诊,打消下级及时向上反映病情的思想顾虑,苏鸿熙反复在科室会上强调:“在诊疗工作上有问题,可以随时叫我。没有把握时,找上级医生绝没错!错叫一次死不了我,可是不及时叫我可能就死了病人。”

成大医者,必有大爱;以仁心施仁术,方成大医。苏鸿熙始终待患如亲,凡是他手术的病人,都要亲自守候48小时,直到度过危险期;每年休假,还会深入偏远山区做流行病学调查。他不仅自掏腰包给贫困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做手术,而且经常带头为来自农村的困难病人捐款捐物。

对一些医生收受病人“红包”的不良现象,苏鸿熙深恶痛绝。他常说,“绝对不能收病人的红包,要千方百计为病人着想”。他当时对医护人员的这一要求,赢得了患者和同行的赞誉。

严师诚心育栋梁

“讲课内容要符合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概括性,再讲究的话,就要提高文学性。”在教学工作中,苏鸿熙一直都是这样要求自己。最早是在国外,老师让他给护士讲课,为的是练习口语,学习组织材料。“我这一生对教学、讲演都很喜欢,不是为了要表现自己,而是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跟大家沟通。”苏鸿熙说。

苏洪熙教学是出了名的严苛。做他的学生,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过关”。但很多人都知道,苏鸿熙对学生的严厉,出自他的诚心。

“苏老要求我们的论文必须做到内容新颖详实,论证清晰易懂,文字还得顺畅,然后再由他反复修改,有的修改多达七八遍。”作为苏鸿熙的“关门弟子”,余翼飞深有感触。

李佳春是解放军总医院心外科原主任技师,苏鸿熙的言传身教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她跟随苏鸿熙去外院帮助开展心脏手术。手术结束后,他们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帮助手术组人员进行患者的出入量总结。“当看到一位年轻医生瞥了一眼地上接尿的输液瓶就报了个数,苏老马上教导他要准确。接着,他便要来了量杯,自己跪在地上量尿量,并告诫年轻医师眼睛要与量杯的刻度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李佳春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学苏鸿熙当时的样子。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苏洪熙就意识到中外医学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于是,他每星期利用一个晚上和周末上午给科室中青年医生上英语课,还让学生每天清晨到院外一边散步一边练口语和听力。学生们调侃称之为“马路英语学习班”。

正是由于苏鸿熙的远见卓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两次国际性心外科学术会议中,中国的心外科医学得到了国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而他的学生们回到原单位,大多成为骨干,其中不少人蜚声国际医学界。

耿耿忠心伴此生

光影流年,逝水无痕。2013年7月1日,一个特殊的入党仪式在金沟河干休所报告厅举行。当时,已99岁高龄的苏鸿熙坐在轮椅上,坚定地用左手托着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

“这一天来得虽然有些晚,但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此生无憾!”苏鸿熙激动地说。

金沟河干休所的退休干部沈文梅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为避免心情激动影响身体,医生专门在会前给苏鸿熙服用了安定片。然而,当宣布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他还是心潮澎湃,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

“因为苏老身体缘故,每当到了交党费的日子,我们就上门去取,他每次都很认真地准备。”金沟河干休所政委王小班说,尽管苏鸿熙的党龄只有3年多,但他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经坚持了一生。

苏鸿熙经历了战乱的旧中国,深知因为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翻过了任人宰割的一页;他目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自内心地拥护党、热爱祖国。据了解,回国后,苏鸿熙曾多次提出入党申请,但因有海外关系,多年未能如愿。

“文革”期间,苏鸿熙被安排打扫厕所,给病人送饭洗碗,遭遇了不少坎坷,但都坚持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亲戚们动员他出国去当“百万富翁”,苏鸿熙却回答说:“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苏武牧羊,岳飞刺字,报国之情不改!”

手中一把刀,游刃心胸;心中一团火,坚守誓言。那轮椅上的誓言,就是苏鸿熙这位百岁老人对党历久弥坚的忠贞信仰、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