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泉城如何“保泉”
——山东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
本报记者 李华林
图为山东济南喷涌的趵突泉。 本报记者 李华林摄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曾几何时,因泉闻名的济南却为泉伤神。泉群断流、泉水息声,“天下第一泉”趵突泉一度停喷926天,“泉城”无泉。

近年,经过不断治理,泉城恢复到往昔的模样。近日,济南市作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水利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验收。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在验收会议上表示,济南围绕泉城特色,为“保泉”做了大量探索,成效显著,给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济南以怎样的决心和智慧化解了泉水断流的危机?

对强渗漏带进行人工回灌补源

“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11月6日的趵突泉,正如老舍的名篇《趵突泉》所描述,唯一不同的是多了个水位监测点,当天,天尺亭电子屏显示趵突泉实时水位28.86米。这个位居济南七十二泉之首的泉眼,是监测济南地下水状况的晴雨表。

“泉水是济南的魂,每当旱季来临,泉水‘蔫’了,济南人的心也跟着焦急。”济南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百全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济南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9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7。

“先天有缺陷,只能后天去努力。”李百全说,在降水匮乏和水位急剧走低的情况下,济南选择了对强渗漏带进行回灌补源,延缓地下水下降趋势,并有效顶托泉域地下水位。

具体做法是,每当趵突泉泉群水位下降至28米以下时,卧虎山水库就开闸放水,前一年汛期积攒的地表水沿着玉符河一路向西北流去,往下渗得干干净净。2014年后,卧虎山水库还通过调水工程“吃”到了黄河水和长江水,补给水源更加充足。

“此外,五库连通工程也于今年初启动。”济南市水利局总工程师王学军说,该工程连通卧虎山、锦绣川、兴隆、浆水泉、龙泉湖5座水库后,可以向兴济河、全福河、大辛河补充生态用水。同时,济南泉域分布的24个重点渗漏带中,有8个分布在“五库连通”工程沿线,工程完工后,能够利用上的人工补源渗漏带将从2个增加到9个。

如今,济南市补水强度由最低的每年547万立方米提升至最近的每年550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累计补源3亿余立方米。正是这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保障了趵突泉持续喷涌13年。

封闭自备井并实行水源置换

济南大量的自备井,一直是“保泉”的“心头之患”。李百全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初,济南东部仍有100多眼深层自备井在用,每天要抽取8万立方米地下水,2002年之前,济南地下水用量占整个城区用水量的80%。

“地下水开采对泉水水位影响极大。”王学军说,趵突泉泉域包括市区、东郊工业开采区和西郊水源地三部分。调查显示,地下水开采强度不大时,单个地下水降落漏斗各自独立,开采强度加大时,三个降落漏斗变成一个大漏斗。

封井对“保泉”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李百全说,从2003年开始,济南封闭深层自备井和浅层井的工作就没停过,打击偷采地下水成了水利监察部门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光封闭难以持续,可行之道是实行水源置换,济南的思路是通过东联供水工程用黄河水替换生产用地下水,兴建东区水厂替代生活用水。

为此,济南投资2.6亿元,自鹊山水库至市区东部铺设34公里原水管线,建成东联供水工程,分别于2009年、2012年和2014年开始向济钢、黄台电厂、炼油厂供水。现日供水量达9万立方米,累计供水量近2亿立方米,已完成了东部多家用水大户的生产用水置换。

在山东政法学院,记者看到两眼自备井已经被完全封闭。“这两口自备井从1985年开始使用,已经有30年历史了。”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席传利告诉记者,政法学院是用水大户,自备井封闭之前,每天要抽取70万立方米地下水。

2014年年底,为节水保泉,政法学院主动申请封闭自备井,改用市政自来水,市政府免费为其铺设自来水管网,“省下了大量地下水资源。”席传利感慨。

目前,济南封闭了380眼深井,全市3400眼浅井还在使用的不到400眼。“市里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关停城区自备井。”王学军说,济南现在每天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大约为13万方,这一数字是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泉水在正常年份保持正常喷涌。”

建立泉水地理信息数据库

王俐家的老宅子位于曲水亭街15号,进宅门,墙后院落的东南角处有一泉,井口呈方形,内壁则是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久经岁月侵蚀,井壁已斑驳。王俐告诉记者,这眼泉见证了四代人的成长,有着200多年历史。

“泉水曾养育了整条曲水亭街,也养育了我。”放下麻绳,王俐打来井水煮开泡茶,甘甜可口。王俐说,王家的这眼泉,几百年无名无姓,2011年济南市开展泉水普查,通过征名认证,为其命名“佐泉”。同期被认证的还有600多处泉,济南市建立了全国首个泉水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泉水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提供依据。

关山街居民吴明喝了一辈子泉水,直到退休,也离不开那一口“泉”味。“每天骑自行车来两趟,十几分钟的路程。”在黑虎泉泉水直饮点,记者见到了正蹲在一座假山石下接水的吴明。轻扭按钮,汩汩的泉水就从石间涌出,不一会就装满两桶。吴明身后,还有几个人带着水壶、水桶排队等候。

自2003年起,济南市积极建设泉水直饮点,截至目前,已铺设输水管线6000米,在老城区设有饮水点100处。“以前泉水经常断流,最长一次断了3年,现在已经30年没断过了。”吴明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还有人每天骑40分钟电动车来取水,“大家平时就喝这水,也用来煮饭、烧菜,习惯了,喝不来别的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