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立岛”在崇明
本报记者 沈则瑾
图为竖新镇仙桥村。 周 雷摄

崇明岛是祖国第三大宝岛。十多年来,崇明的干部群众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生态岛建设的框架和轮廓。同时,崇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绩斐然。《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崇明,深深感受到,崇明的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乡风民风美,是看得到景色、留得住乡愁的生活环境美,是歌飞扬、舞蹁跹的文化生活美。

一踏上崇明三岛之一的横沙岛,记者就被“惊艳”到了——这里天净、水净、气净、声静。没有工厂、没有烟囱,就是一座大花园。横沙乡党委书记王伟忠的话令人印象深刻:“现在最美的地方都是以前环境最差的地方。”

王伟忠带着记者来到丰乐村,这里有全国首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就两间小房,一间放着几个盛干垃圾的大塑料垃圾桶,一间有个一人多高的柜式消灭型生化处理机,能够利用微生物“吃掉”餐余厨余有机垃圾。

要真正做到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关键在于全民参与。丰乐村家家户户门口都并排放着两个干湿垃圾箱。“村里制定了分类标准、收集方法、管理措施、奖惩制度等,教会老人孩子正确分类。每天上门收集垃圾的人都要打分,做得好年底有奖励,做得不好要一点点改进。”村党支部书记顾伟达说。

记者看到,垃圾分类处理站旁是一片绿地,上面插着一块小牌:“党员志愿养护岗”,要求确保养护区域内无杂草、垃圾,发现病虫害及时上报。顾伟达包干这片绿地,他告诉记者:“全村有14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102人,其中81人参加志愿养护队,78个志愿养护岗每个都有这么块小牌,刻着志愿者名字,让人有荣誉感,也多了份责任心,每年还可以为村里省下30万元。”

记者又来到竖新镇的仙桥村。这里一派令人心醉的美景:河道和主干道边种满漂亮的花草苗木。每户屋前有小花园,后有小菜园,村里还有个漂亮的大花园。

村主任、村支书管仕忠告诉记者,3年前,村里开展过一场有关“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的大讨论。召开多次会议后,最终形成了“老百姓怎么想,村里就怎么建;老百姓怎么盼,村里就怎么创;家家都参与,人人齐动手”的文明创建共识。

环境好了,人心也美了。“我们没有专业保洁员,村里环境维护全靠党员和群众志愿者。”管仕忠说:“光建设好环境不够,还要发展好产业。”目前,村里已引进6个专业合作社,初步形成粮食种植、水产养殖等6大产业发展板块,打造生态农业。

此外,村里已有11户村民经营“农家乐”,还有十多个正在建设的创意民宿。记者随管仕忠来到一家创意民宿,只见一幢普通农家小楼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将乡间韵味与现代生活的舒适完美结合,还十分低碳环保。

打理民宿的姑娘告诉记者,房间早已预订一空。客人们可以去村里的果园采摘、看生态循环共生农业、体验当地的竹编课程,也可以在院子里烧烤、做面包,品尝农家菜。管仕忠说,“仙桥村已走出了一条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旅结合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子”。

“生态立岛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崇明区委书记马乐声说,“十多年来,我们抵住各种‘诱惑’,专心投入生态建设,治水植绿、治污治乱,优化环境”。

通过多年努力,崇明的森林覆盖率已近24%,大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

崇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吴蕾告诉记者,“崇明不仅要生态保护,还要生态修复,提升生态质量,这是我们对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应有的贡献”。

十多年来,崇明关闭了1000多家企业,各乡镇都签了禁止秸秆焚烧责任书。崇明要坚持“生态立岛”不动摇,就必须牺牲部分眼前利益,坚守住生态底线,逐步培养起群众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如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最美乡村,崇德向善营造温馨家园,繁荣发展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已成为崇明人的共识与共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