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雪莲之痛 为官者有责
□ 若 瑜

双方没有平等地对话,没有真正把李雪莲这样的老百姓放在心上,才是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

因为有了冯小刚和范冰冰两大话题人物,《我不是潘金莲》天生一张网红脸。还在宣传期,影片就因为某高校驱逐范冰冰上了热搜。上映第一天,导演冯小刚又跳出来控诉排片不公,引发网友们深夜站队。截至11月23日,上映仅6天,这部自带流量的影片票房已超过2.6亿元。

有人指责片子经不起推敲,因为一套县城房子不值得假离婚、农村生二胎不违法等等。这种说法是把电影当成了纪录片,过于较真。因为跟原著一样,《我不是潘金莲》本就带点荒诞性质。如果我们无法求证《百年孤独》里的人有没有长出猪尾巴、《变形记》里的人能不能真的变成甲虫,同样也无需要求李雪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真实可信的。

抛开情节是否合理的探讨,只看电影本身,客观地说,冯小刚拍《我不是潘金莲》是用心的。

影片的主题是传播当官到底该怎么为民做主的正能量。围绕这个主题,影片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编。比如,小说里只说故事发生在拐弯镇。但在电影里,县叫光明县,市是永安市,连问题最后解决后,开会大厅的名字也叫永乐厅,处处围绕着主题。电影里的角色也认真地做了更改,比如在小说中,郑县长叫“郑重”,电影里改为了 “人民群众”的“郑众”。而且影片的细节也很讲究。电影里只要默认是光明县土生土长的角色,一律都会把“离婚”“结婚”说成“离分”“结分”。

可惜,影片宣传的卖点只围绕着圆形、方形等特殊画幅。在小县城的时候用圆形的画幅,到北京的时候方方正正,事情说开了之后变成开阔的宽画幅。不用景色变化、演员表演让观众感觉到情节推进,而是人为地用画面尺寸的改变来强调剧情,有没有用呢?实话说,有一点点,差别不大。

比如,也许因为冯小刚自己是全国政协委员,所以他对全国两会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深有体会,影片里也呈现得非常好。那几个服务员拎着七八斤重的水壶,整齐划一地往杯子里续水,一滴都不会洒出来的。这个镜头不需要旁白,不需要方正的画面,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

其实,这部片子最大的意义在于用一幅想象中的官场画卷,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群众的小问题,为什么会在看似正确的处理方式下,一步步被激化为年年上访的大矛盾?

李雪莲第一次打官司输了,此时如果判案的王公道能耐心跟她做做工作,谈谈心,普及法律知识,也许这件事情就过去了。雨夜里,法院荀院长一群人如果没有对她恶语相向,将她支去找县长、找检察院,她也许会走正常的程序喊冤。在县政府门口,史县长如果没有逃跑,而是交代下属处理,李雪莲可能不会到市里下跪。到永安市就更收不住了,抓人激化了矛盾,上访就这样开始了。

虽然大家都很头疼李雪莲告状,一到两会前就派4个警察到她家站岗,还送猪腿送腊肉,但整部电影看下来,除了20年后的马市长曾试图跟李雪莲谈心之外,大大小小的干部没有一个人试着去了解李雪莲。无人开解,她憋着的那口气只能说给牛听。

有个镜头很讽刺,郑县长对李雪莲这个没多少文化的农村妇女说:“俗话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郑县长等干部的世界里,这句话是大白话,但是在李雪莲的世界里,这句话是文言文。双方没有平等地对话,没有真正把李雪莲这样的老百姓放在心上,才是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是各级官员把李雪莲逼成了潘金莲、窦娥、小白菜。影片最后也借马市长的口总结说:“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只对上面负责,不对下面负责,不对老百姓负责,就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这个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个李雪莲,还会来王雪莲。”

一部商业电影能讲出如此犀利的话,还吸引这么多观众买票看,《我不是潘金莲》就值得记上一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