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转战陕北后,在延安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位于延安市中部的宝塔区就像这片神圣土地的“心脏”。回首峥嵘岁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
今天的延安一片生机。在宝塔区,基层党建工作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新,开拓出新局面。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记录下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的努力。
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村委会大院内,一面写着“问题墙”3个大字的宣传栏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贾庄山地大棚未建耳房,生产工具无处存放”“石油管道迁移附着物补偿不到位”“文化娱乐活动广场设施陈旧”等21条问题清单,不留情面地列出了当地村民反映的农村建设突出问题,每个问题都注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整改落实时限要求。而“问题墙”旁设置的“回音壁”,则写明了整改落实情况,也对未落实的整改项目作出了情况说明,将“问题墙”变成了“明白墙”。
墙上的问题从哪里来?冯庄乡党委副书记王生海说:“这些问题来自领导干部日常下乡入户的征集归类,来自每年农村工作会议上干部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各级领导调研或上级部门进行专项工作检查时,也会随时指出问题。
“今年初,我们把收集到的突出问题上墙公示,并明确了责任人。这就像是给干部立了一面镜子,也是干部立下的军令状。”王生海说,“问题墙”上的问题落实与否,占乡村干部工作考评内容的30%,这就倒逼领导干部拿出精准对策将问题解决到实处。
成效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正在附近整修村民设施的农户郭凯对“问题墙”的做法很满意:“去年村口修高速公路时,大车把村里通往市区的公路给压坏了,想要去城里办个事可不方便了。”路坏了,关乎村民生产生活的大事自然上了墙。乡镇政府收集问题后积极与上级交通部门对接,于去年9月对公路实施了改造。郭凯说:“有了问题能看到,解决了问题也能看到。问题墙上摆着呢,明明白白。”
2015年,冯庄乡收集的乡级查摆问题26个,整改23个,群众满意率达96%;村级查摆问题326个,整改314个,满意率在93%以上。目前,宝塔区推行的党建“问题墙”制度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并在延安市各级基层党组织中进行全面推广,干部作风在为民办事服务和解决热难点问题中持续转变。
“问题墙”做法只是宝塔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产业要发展、群众要致富,一个团结务实、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不可或缺。宝塔区甘谷驿镇是个古镇,这里的特产红薯远近闻名,但以往销售渠道单一。一支由大学生村官组成的“甘红”团队正把电商引入农产品销售环节。
甘谷驿镇组织委员冯宇是这个团队的创建者,她2008年开始担任大学生村官,“我们想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帮助农民增收。2013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延安‘甘红’大学生村官团队开始试运行,去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我们通过微信创办特色微店,注册了甘谷驿红薯商标。我们的产品在‘大美延安’平台上线后,仅10分钟就卖了800多箱,让农户得到了实惠”。
创新让这个团队充满激情。“今年中秋节期间,我们推出了自己设计的‘米月传奇’套餐,红薯月饼搭配特产小米,在电商平台创下近18万元的销售额”。冯宇说,从套餐名称到品牌包装设计、装箱物流,大学生村官们加班加点,严格为产品和服务把关。
“年轻人来到农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能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在农村增长才干,同时带动特色品牌的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大学生村官是最好的代言人。”甘谷驿镇党委书记李平说,以往大学生村官初到乡村,不知如何开展工作,相互间的联系少,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通过这些年对‘甘红’团队年轻人的培养,年轻人干得有声有色。村民发现这些年轻人眼界广、思路新,可以帮他们增产增收,对他们越来越信任,年轻人逐渐适应农村生活,坚定了扎根农村的信心”。
近年来,宝塔区十分重视农村党支部建设,涌现出冯庄乡康坪村、枣园街道庙沟村等一批具备典型引领作用的示范农村党支部;同时,每年倒排不少于10%的村党组织列为后进整顿对象,特别是针对一些矛盾突出的“问题村”,专门成立整顿工作队,采取问题“清单销号制”,整顿不到位绝不“收队”,强化督查问责;区里还安排了720名各级领导干部对除政策兜底户外的1220户低收入群众进行包抓,将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力促党员干部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入夜,一场大型灯光秀在延河畔上映。以巍巍宝塔山为主体,五彩光影重现了一幕幕历史画面,唤醒了这座陕北古城的夜,也呼唤这里的人民,不忘长征精神,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采访组成员:王 晋 雷 婷 郭静原 执笔:郭静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