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阳会村的第一生产力
本报记者 佘惠敏
杨富国(右一)将中国科协的科普惠农活动带到张阳会村,向村民发放促根壮苗剂。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杨富国是中央给村里下派的‘第一书记’,也是村里的‘第一生产力’。”如果你来到山西省临县张阳会村,打听杨富国是谁,就会有村民这样告诉你。

这个“第一书记”去年8月进村。之前,中组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决定选派中央机关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党组织涣散的贫困村去当“第一书记”,在中国科协当副处长的杨富国就报了名。

“我自己就是农民的孩子,想为农民做点实事。”在中国科协工作多年的杨富国,深深理解科技的力量,驻村一年多来,努力将科技带进山村,成为村里的“第一生产力”。

他带给张阳会村三条“路”。

修一条进村路

张阳会村位于山西省临县雷家碛乡东部,辖5个自然村,524户1436人,人均纯收入2000元。这里山大人稀,出行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是乡里有名的贫困村。

杨富国驻村后,谢绝村里安排他住乡镇上的好意,在村中窑洞住下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到一个月,言谈举止间已成了正儿八经的“村里人”。

村里人就要想村里事,杨富国想的第一件事是修路。张阳会村在大山深处,要进村还得走20里乡间路。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处处泥泞积水。农忙季节向地里运些化肥、农药,三轮车根本上不了山,只能靠村民手抬肩扛。村里人都想修一条好路,却一直没修成。

杨富国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说:“咱们人穷志不穷,路必须要修,不解决阻碍群众生产的问题,怎么脱贫致富?”

在这个会上,杨富国第一次向村里人承诺:“路一定要修,修路资金我来想办法!”

为了把路修好,杨富国一方面积极协调村里自筹部分资金;另一方面不断向县里反映问题,得到县政府20万元资金支持。资金到位后,他又带领村民紧张施工,历时一个月,就完成20公里乡间路的修缮,在去年秋收前解决了村民出门难问题。

搭一条信息路

作为科协的干部,杨富国深切感受到,比起大都市,张阳会村这样的偏远山村更需要科技的支援。

在杨富国的努力下,山西省科协为张阳会村建立了科普中国乡村e站,并培养信息化人才。

村里的郝乃平就是这条信息路的直接受益者。“我家里7亩地,主要种玉米、土豆,间种核桃。今年4月,杨富国帮我在手机上装了乡村e站的软件,从那以后,我家地里的各种问题,都有专家在线解答了!”春天的时候,核桃树该修枝了,郝乃平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专家,专家在一些枝条标上红圈,让他剪掉这些枝条,到了秋天,核桃树果然增收了;7月时,玉米叶子黄了,专家看了照片,说不缺肥,缺水,郝乃平浇水后玉米就返青了;还是7月,土豆叶子部分枯死,郝乃平拍照片发给专家,专家说这不是害虫,是病毒,给介绍了一种农药,用完后七八天就好了……

记者到张阳会村采访时,这里的乡村e站教室已经建成,正在试运行。在这里调试软件的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绿色通道工程部主任闫月根说,乡村e站有电脑有网络就可以建设起来,可上课、可上网、可提供电商平台,村民在手机上也可以使用其中的许多功能。“为农民免费提供各种在线技术服务的,是一批热心公益的本土专家。现在乡村e站在全国已建成2200多个。”闫月根说。

找一条致富路

杨富国的思路很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修好进村路,搭好信息路,是为了找一条致富路。

修好进村路,让村民们进出遇到雨雪时,不再困难;搭好信息路,让村民们种植遇到难题时,不再无助。村民们都想致富,又该走什么路呢?

杨富国一方面深入了解山西的农业和扶贫政策,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分析村里的产业结构,找专家、查资料,寻找突破口。他还自费到安徽小岗村、山东寿光等发达地区调研取经。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摸索出一条新路子:以玉米、小杂粮为主导产业,逐步推广马铃薯和核桃种植,发展林下经济,并积极探索发展养殖等产业。

现在,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村里建起了马铃薯生产基地,并同中国薯网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村民不仅有了免费的马铃薯种子、化肥、农药,还得到了专家的技术指导,每亩马铃薯纯收入增加2000元。

进村路修好了、乡村e站建成了、马铃薯基地也建好了,在杨富国驻村一年多时间里,张阳会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我还要在村里工作一年,要努力跟乡亲们一起把张阳会村打造成吕梁农村信息化第一村,让大家依靠科技的力量脱贫致富。”说起张阳会村的未来,杨富国充满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