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不良贷款何以逆势“双降”
本报记者 刘 成
青岛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前往胶州中小企业实地考察金融服务需求。 纪升飞摄

在全国银行业信用风险防控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青岛市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却连续五个季度实现“双降”。据统计,截至6月末,青岛不良贷款余额降至220.73亿元,不良率降至1.7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岛不良贷款何以逆势“双降”?

“关键在于早谋划、早预防、早处置。”青岛银监局副局长王永存告诉记者,“我们将不良贷款风险防控化解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多种措施压降存量、防控增量,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

不良贷款的形成主要是世界经济低迷造成的连锁反应。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青岛市不良余额和不良率高达308亿元和2.81%。面对这种形势,青岛市政府出台了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化解处置等六项文件,明确区市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政务考核,并成立了信用风险化解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法院、监管部门、银行、企业联动的机制,共同发力,化解风险。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充分发挥债权委员会的功效,坚持把专项工作做实做细。“我们对涉及3家及以上债权银行、贷款余额1亿元以上的客户以及5000万元以上的风险客户,组建了债权人委员会。”王永存介绍说,目的是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建立有序的风险防控环境,防止因为银行机构“一刀切”式恐慌抽贷、停贷行为,误伤出现短暂困难但长期仍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截至6月末,青岛共组建了415个债委会,化解了总计69亿元的风险贷款。

稳定信贷,支持暂时困难企业走出困境;重组信贷,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化解危机……债委会由此成为化解信贷危机重要环节。一家汽车销售企业因主要负责人失联,部分银行闻风恐慌减贷、停贷、冻结企业账户,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冲击,22家银行机构、21亿元贷款面临巨大风险。面对风险,青岛银监局推动债权银行迅速成立了债委会,摸清了风险底数,统一了认识,帮扶企业渡过难关,使企业及时恢复了正常生产经营,融资余额得以有序压降,并未再发生逾期、欠息等违约事项;有一家钢贸市场企业因钢贸危机蔓延爆发,4家银行机构、10.8亿元钢贸贷款面临重大风险,也是在债委会帮助下,通过贷款重组、增加授信等方式,支持其成功地向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原有风险贷款全部盘活,目前贷款余额已增至12.52亿元,贷款分类全部为正常。

对于僵尸类企业,债委会也积极协调各个银行稳妥有序退出,盘活资源。受海运行业低迷等因素影响,青岛3家海运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所属船舶航线基本处于停运状态,恢复正常营运基本无望,涉及4家银行、7.66亿元贷款面临损失风险。债委会明确了有序退出的处置思路。目前,相关债权银行已全部有序退出该系企业,贷款受偿率高达90%以上。

与此同时,青岛市不断创新化解风险的机制,组建转贷引导基金就是其中之一。为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倒贷难题,2015年6月,青岛设立了12.3亿元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到今年7月末,共有14家合作银行和6家投融资机构参与,累计为304家次企业提供转贷资金32.95亿元,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周转难问题,防范化解企业经营风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银港通”平台也是其创新机制之一。青岛外贸企业很多,过去不少外贸企业用进口的物品,在不同的银行重复质押,造成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针对这个问题,青岛银监局与青岛港建立了“银港通”信息平台,任何一宗物品进港后存放在哪里、有没有银行质押,都会一目了然,这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质押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的问题。

在“防”的同时,青岛市还强化了“放”,不断扩大优质贷款规模。青岛市通过开展“银行机构主要负责人走千家企业”活动,促进了银企对接;通过深化“银税互动”,建立融资“专线”机制,实施了差异化精准服务;通过创新建立蓝色、绿色、白色、橙色、红色和黑色等“六色金融”工作机制,引导银行机构紧跟国家战略和青岛区域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金融服务,统筹施策、精准施贷,更好对接经济发展所需。今年上半年,青岛市信贷投放同比增长了13.1%,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