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海协作谋共赢
——浙江对口帮扶四川记事
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燕飞

从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到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一条长江水把浙江和四川紧紧相连,而一个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党中央重大决策,更将两地命运牢牢相扣,实现了20年的“山海结盟”。

1994年,国务院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沿海各省对口帮扶西部贫困省区发展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1996年,确定浙江对口帮扶四川广元和南充这两个贫困县较为集中的地区。近5年,浙江将帮扶地区调整为四川藏区,投入近2亿元,援建农牧民定居点基础设施,实施特困人群帮扶计划,帮助3850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

据记者了解,20年来,浙江以“民生、产业、智力”三个方面为帮扶重点,开展精准帮扶。截至2015年,浙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45亿元,实施各类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扶贫新村等项目1500余个,使70余万贫困农民直接受益。

对口帮扶,民生优先。以广元市青川县为例,早在1996年,浙江绍兴、诸暨、上虞等地就长期无偿帮扶青川,至2007年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培育种养产业10余个;建路桥等设施12处,培训农村实用人才6000多人。2010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至2020年连续10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长效帮扶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青川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让“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发展产业是关键。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浙江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业等,激活当地产业发展。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群众愿意接受的项目,如投入4000万元帮助青川发展茶叶、油橄榄、食用菌等三大产业,使青川茶叶种植面积由10万亩发展为23.5万亩,茶农人均收入由552元增加到2750元。

在广元,茶叶栽种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受品种、技术、加工等因素制约,群众不愿栽、不想管的现象突出。自浙川协作以来,浙江帮扶广元实施茶叶产业项目41个、投入资金达2300万元。广元茶园面积、产量、产值达到对口帮扶前的15倍、20倍和100倍。

产业帮扶,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76岁的研究员白堃元,早已从设在浙江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退休,但自1997年随浙江帮扶西部的考察团来到广元,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土地上。在简陋的县农业局招待所,他每年都要住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在各乡镇的茶园、茶农之间来回奔波,指导种茶技术;在山区开办免费的培训班,自掏腰包为茶农印制培训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以茶兴农”如今终于在广元成为现实:全市茶园面积达40万亩,名优茶年产量超过6700吨,占总产量的80%,产值20亿元以上,茶农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多个本地品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发展产业,要不断以“市场之手”牵引“帮扶之手”,构建企业主体“造血机制”。20年来,浙江帮扶广元引进企业422家,项目总投资460亿元。娃哈哈、中哲集团、青春宝、林安木业等一批企业成了当地龙头企业。截至2015年,浙江共为对口地区引进企业合作项目885个,到位资金950亿元,创造50多亿元税收,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

输血更要造血,扶贫更需扶智。20年来,浙江培训当地人才5万人次,组织开展干部挂职交流2800多人。特别是帮助对口地区培训卫生、教育、旅游等人才以及基层干部,使其转观念、拓思路、强本领,激活对口地区的自我脱贫、自我发展内生动力。

浙江省扶贫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口帮扶,重在把沿海先发积累的发展观念、先进技术、创新业态带到对口地区,与对口地区合作共赢,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下一步,浙江将在继续强化帮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运用阿里巴巴、遂昌“赶街网”等“互联网+”平台,帮助受援地区发展互联网经济,增强对口地区自我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打实的帮扶成效与受援地区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